标题是一个然并卵的大道理,很多人可能看了都不想点开这篇文章了。
但我还是要大声疾呼,恨不得用自己全部的努力,将这个大道理灌到每一个人的脑子里,刻到心版上。
因为懂得、和是否遵行及应用,完全是两码事好不好。
大道理人人都懂,但过不好这一生的人依然一抓一大把。
身边一些朋友得知我在学习心理学,都纷纷开始找我倾诉生活婚姻家庭中的难处。期待从我这里得到一些意见或者建议,最好是能立竿见影的方法,来帮助自己从目前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如:家里有专注于玩游戏的老公该用什么方法手段对付他?老公不心疼、不体贴,忽略我的存在怎么办?孩子不听话不好好学习怎么办?婚姻一团糟要不要离婚?遇到极品公婆怎么办?生活中有个极为难搞的上司怎么办?
这些朋友大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希望我能提供有效方法:改变别人或者环境。
我满头黑线,很想如电视剧里演的那般,摇着对方的肩膀狂呼:亲,这是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情,好吗?
但可惜,幻想只能是幻想,实际生活中我每次只能带着苦笑,持着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的态度,倾听对方的情绪宣泄,找合适的时机,一遍遍的耐心解释、澄清她们对心理学或者心理咨询的天字第一、第二号大误解。即: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对象是谁?心理咨询师工作内容是什么?
1、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对象,不是求助者口中的“别人”,而只能是求助者自己。
很多求助者会认为,自己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都是由于别人行为不当,或者环境艰难造成的,只要引起问题的他人或者环境改善了,自己的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这种典型的“外归因”心理倾向,正是造成求助者目前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
上帝创造世界以后,设立了很多自然规律,其中一条为责任律:自己的推车自己拉。成熟的标记之一,就是为自己的生活、欲望及问题负责任。如果上班迟到,就不要抱怨路上堵车;如果想在工作上获得升迁,就要再去进修专业课程;生气,就要去正面处理那些让我们生气的事情,而不是等待别人来了解我们的情绪。成熟的大人把自己看做是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想着要责怪别人或者要别人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活中的巨婴真的很常见。怪不得武志红的《巨婴国》卖的那么火。
在责任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不管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首先要检查一下自己可能做了什么来造成那个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抱怨指责都是别人造成的问题,我全然无辜,受害者心态只会恶化问题而不能解决问题。
2、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内容:不是解决求助者的具体问题,而是解决求助者的心理问题。
即帮助求助者深化自我认识,支持求助者的自我成长,协助求助者寻找迷失的自我,探索真正的自我、重建新的自我的过程,这也是求助者学习与改变自我的过程。
如一位求助者30多岁了,还没有女朋友,内心很苦闷,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人生彻底失败。希望心理咨询师能提供指点,指导自己怎么找女朋友,找什么样的女朋友。而这些具体问题,都不属于心理咨询的内容。心理咨询师在这个例子中能做的事情,是帮助求助者深化自我认识,寻找没有女朋友的原因,明确自我需求,调整自己的择偶标准等,通过积极、合理、有效的行为模式,进行人际交往,最终通过心理成长,自己找到女朋友,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以上内容属于理论部分,有点不好理解。我结合自己的人生实践,将如何才能实现不断改变和自我成长总结为三点:
第一:明确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所谓世界观,就是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包括物质和精神、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对于个体而言,世界观又和他的理想信念联系起来。世界观是人的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制约整个人的心理面貌,直接影响人的个性品质,决定着人生观和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个体的核心信念体系,是个体评价事物与抉择的标准,是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看法。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比如有的人在价值观排序中,将事业成功放在第一位,将家庭爱人孩子需求排后面,如《人民的名义》里的达康书记,那么收获事业上的成功及家庭之中的失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活着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自己活着的目的和意义到底是什么的人,一抓一大把,从小孩至老人。
记得初中开始学习哲学,提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总觉这些东西太过虚无缥缈,和自己无关。晃晃悠悠人生又走过了二十年,人界中年,才明白原来哲学问题才是指导人生前进方向的标杆。有什么样的三观,会过上什么样的人生。比如:一个人的世界观中,没有因果律概念,只想不劳而获,不学有术;同时他也找不到自己人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只是单纯觉得人生短短几十年,及时行乐更重要,怕苦怕累却想过上好生活,整天做梦彩票中奖发大财,人生只需要吃喝玩乐轻松自在,那他的人生多半会在虚度哀叹中度过。
第二: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
“吸引力法则”是灵修界较为推崇的概念,它认为世上的万物都是由能量组合而成,而能量就是一种震动频率,不管是桌子、椅子之类有形的物体,还是思想、情绪等无形的东西,都是由不同震动频率的能量组成。震动频率相同的东西,会互相吸引而引起共鸣。大脑 是这个世界上最强的磁铁,它会对整个宇宙散发出呼唤,把和你思维震动频率相同的东西吸引过来。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观察到类似的情境,如一个整天悲观、唉声叹气、抱怨牢骚之人,发生在他身边的事情,好事最终也会演变为坏事;而一个积极乐观,充满正能量的人,坏事最后也会带来好运。
吸引力法则的一个重要实践应用,就是“感恩”。每天都为自己生活中所拥有的而感恩上帝。我几年前婚姻处于最艰难的时候,开始努力实践这一原则,做感恩上帝将我的丈夫赐给我的祷告。刚开始的时候头脑中波涛汹涌,涌现的都是控诉而不是感恩,因为从自己的角度实在找不到对方的一点点优点,看不到任何值得为他感恩的地方,完全是强迫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个月后,我从之前的强迫自己到有点勉强,再到甘心乐意发自内心的感恩。时至今日,我们一起度过了十年时光,感情反而越来越亲密。
第三:改变自己的认知。
认知行为疗法中有一个“合理情绪疗法”,也叫ABC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这个观点与佛语“境随心转,相由心生”,及圣经中“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从心发出的”完全相吻合。
改变认知在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故事,当属“塞翁失马”。邻居看来的坏事,塞翁认为是好事,邻居认为的好事,塞翁觉得可能不是什么好事。而事情最终的走向,也确实如塞翁所说的那样。
塞翁和邻居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对同一事情的不同认知。塞翁看问题抱着长远的、改变的目光,而邻居则着眼于当下。这一区别的背后体现着塞翁及邻居不同的三观。
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举了一个例子,儿媳妇到婆婆家里,发现婆婆脸色难看,如果她的认知里,婆婆的脸色难看是由于自己引起的,婆婆专门给自己脸色看,那么她就会抱着受伤害、愤怒、生气的态度去看待婆婆的一言一行,最终也许会引发婆媳战争;如果她的认知里婆婆脸色难看和自己无关,那么应对姿态也会轻松自在;如果她的认知里,婆婆身体有恙而脸色难看,那么她多半要心疼婆婆了。
这个例子典型的说明了针对同一件事情,我们内心的认知会如何影响到我们的言行,进而影响事件的发展趋向。
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征是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及糟糕至极等。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一定会发生或者不会发生的信念,当某些事物的发生与这个信念相违背时,个体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陷入情绪困扰之中。过分概括化也就是以偏概全,以一件或几件事情来评价自己活他人的整体价值。糟糕至极是一种把事物的可能后果想象、推论到极为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结果的非理性信念。当个体坚持这样的信念,遇到他认为糟糕透顶的事件发生时,就会陷入到极度的负面情绪之中。
改变对事情的认知,可以改变外面的处境,而且效果是你们想要的立竿见影,拿走不谢。
我们行事的标准,从来都只凭自己脑里认为世界应该是怎样,而不是真实的世界是怎样,你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你总可以改变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 李中莹(NLP简快疗法创始人)
以上三点,说简单,也不简单。每一点都是人生的大问题,都意味着对自己整体认知水平、思维架构、知识广度及深度的检验。第一点涉及到人生理想信念的重新构建,属战略部分,对已成年人来说,难度较大。后面两点可操作性较强,属战术部分。
亲爱的,从今天开始进行实践操练,并坚持下去,也许环境没变,但你会收获完全不同的人生,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