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不是一场比赛,也算不上一种好的消遣,许多年了,于我来说,它只是一种能带来安全感和安定感的习惯。有时候迫不及待想要分享,有时候只想私藏,但为了在万千人之中找到能和自己频率共振的那个...我还是更乐意把它们放出来,这次推荐几本很喜欢的国外小说。
1、第一日/夜
最喜欢的法国作者马克李维。对他你可能不熟悉,但《偷影子的人》你肯定听过啦,这是同一个作者,《第一日/夜》是上下两册,讲了一个物理学家和一个考古学家分别探寻宇宙起源、人类起源最终又殊途同归的冒险故事,再加上这两个人势均力敌的爱情,和神秘世界组织的各种脚力和暗算,真是精彩异常,当然作为一个执拗的中国迷,李维还叫男女主来了趟中国大冒险,男女主在据说清澈见底的黄河里爱爱这种事也是66666。
不过,能把这么多元素和男女主的专业领域知识都柔和在一本书里,还写的如此精彩而不犯尴尬癌的,少有出其右者,涨了很多知识,还复习了世界地理。实话说,《偷影子的人》更像童话,跟这本根本没法比了。虽然我偏爱影子的翻译,但故事性来说这套更好。
2、布雷特的生命清单
母亲过世,留下巨额遗产,却意外留强势的哥哥嫂子继承,这让布雷特陷入困境。母亲不是在开玩笑吧?还让律师通知她,按照自己14岁时候列出的清单去完成生命的20个挑战。崩溃大哭之后,为了完成母亲的遗愿,布雷特还是行动起来。由简入繁,由被动协作,到主动追求,期间虽然也数次彷徨无措,却也在计划一件件实现的过程中发生了神奇的转机…
如推荐语所说,生命中甜蜜的礼物,往往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当她拔足去开门,见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巴宝莉男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心的笑了。
其实,我们从来不讨厌励志和鸡汤,只是介意打开它的方式罢了。在当前中国这个复杂浮躁的社会里,看惯了兄弟姐妹恋人夫妻的撕逼大战,反而更珍惜书里描绘的轻松美好人际关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坏人,每个人都得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保护好初心。
然后,顺便想想,那些虽然不遥远,但还没有实现的理想吧,也许你也可以开个单子,然后在限定时间里每完成一个,就在前面画上一个“√”对号。
3、万物的签名
这是本结构宏大的书,阿尔玛年少时的骄傲,中年时候的苦闷和冒险,老年时的洞察人生,是世人眼里的精彩绝伦,而她的孤单、脆弱、坚韧、隐忍的爱欲从未被人了解。这个女人在最美好的年纪没有得到最美好的东西,岁月待她如砂砾,她却忍痛在时光的蚌壳中将自己打磨成珍珠。垂暮之年,她仍未放弃对世界的研究,也仍然感念自己的幸运,她坦然生命的终结:对比来的时候,我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多了一些,并通过自己的一点点知识丰富了这个世界,这就足够了(大意如此)。无论后人记不记得她,反正她活成了一个传奇,连死亡也带着禅意。
相比于该作者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的另一部作品“饭祷爱”,这一本的名气要小的多。不过腰封写着希拉里推荐,好奇心一下就被勾起来了。实话说,想找良好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真的差强人意,中段一度被我弃了,可这不妨碍它金句迭出,对于植物学详尽的描写、哲学、宗教的思辨也都引人入胜,甚至和阿尔玛一起航海领略异地风土人情也是不错的体验,但因为语言翻译的障碍,需要反复咀嚼才能明白。到底,还能捡起来继续下去。不过你得有点耐心才能读完它。
4、东方快车谋杀案
原本是淡季,但好像全世界的人都集中在同一天搭乘东方快车,而被害者早有预感,做足防范,仍然未能逃过惨死的命运。当天夜里,一场大雪封死了铁路,东方快车停运,凶手无处可逃,来自伦敦的著名探长波洛受列车公司高层的委托,开始寻找真相。随着一个个旅客被审问,波洛发现,所有人都有嫌疑,但每个人都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最后的真相令人唏嘘。
读小说多年,自己也尝试写了不少。一直认为全程靠对话支撑的故事,显得羸弱,而且给人感觉作者阅历能力不够或者敷衍,佩服路遥那样细致,为了写正确孙少平站在树下思考时,树下开着什么野花而去体验做记录,确保时令无错的伟大作者。而婆婆的这本书,说明了另一种可能:全程是高能对话,且没有一句废话,除了献上膝盖,还能说什么~
5、 24个比利
我们常拿人格分裂定义一个人性格的两面性,然而在遥远的大洋彼岸,有个叫比利的人确实是一个真正的重度人格分裂患者,而且似乎还创造了一个记录,已知分裂出人格最多的一个患者——24个比利。他们有不同的名字、年龄、性别、性格、特长,有人喜欢格斗、有人擅长外交、有人爱哭、有人喜欢洋娃娃、有人GAY,但他们都是比利,在比利的身体里存活,轮流坐庄,主宰他的命运走向。
这是一本心理学相关的书,也是比利,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个悲惨凄苦又可怜可恨的人的传记。他有最不幸的童年,最冰火两重天的漫长治疗期、引发最激烈的舆论大讨论,多重人格造成的法律和道德问题甚嚣尘上,直到现在,当事人和作者已经相继离世,依然没有停歇。
孤独,是比利一生的主题。所以他有24个自己。一个人要像一只队伍,也许吧。
感兴趣的可以买书或者电子书。阅读是很私人的事情,假设其中正好有你喜欢的,欢迎评论、点赞,或者简信交流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