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风建设新成效谱写党的建设新篇章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石泰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成效和经验交流研讨座谈会上强调,学习好运用好经验做法,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石泰峰同志的讲话,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鲜明的政治站位,系统总结了作风建设的实践成果与理论经验,为党员干部在新征程上深化作风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引。这场思想洗礼不仅是对过往经验的总结升华,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作风建设永葆先进性的战略定力。

        作风建设是政治自觉与历史主动的统一体。石泰峰同志强调中央八项规定是“徙木立信之举”,这一论断揭示了作风建设背后的政治逻辑。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组工干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力量,必须深刻认识到,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是简单的纪律约束,而是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检验。从破除“四风”积弊到构建长效机制,从整治形式主义到树立实干导向,每一步都印证着只有将作风建设融入党的政治建设全局,才能实现从“关键少数”到“绝大多数”的示范效应,从“不敢不能”到“不想不愿”的质变飞跃。这种政治自觉与历史主动的辩证统一,正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把握的战略高度。

        作风建设是破立并举与系统施治的协奏曲。讲话中提出的“六个坚持”原则,构成了作风建设的科学方法论。广大党员干部既要当好“破冰者”,以动真碰硬的勇气破除特权思想和官僚积习;更要成为“筑基人”,通过制度治党将作风建设成果固化为刚性约束。从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到健全监督体系,从强化思想淬炼到优化选人用人导向,每一项举措都需坚持系统思维,防止“单兵突进”带来的治理真空。这种标本兼治的治理智慧,要求党员干部既要敢于“亮剑”,更要善于“铸剑”,以精准问责倒逼责任落实,运用大数据赋能动态监测,确保治理闭环无死角,在破立结合中构建作风建设的生态闭环。

        作风建设是人民立场与使命担当的贯通点。“心系群众、情系百姓”的论述,将作风建设与党的初心使命紧密联结。广大党员干部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必须清醒认识到作风建设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群众获得感上。从杜绝“文山会海”到推动基层减负,从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到建立为民服务长效机制,这些实践创新都印证着只有把人民立场作为作风建设的价值坐标,才能避免陷入“为作风而抓作风”的形式主义窠臼。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作风建设成效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温度。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广大党员干部既要当好作风建设的“施工队长”,更要成为政治生态的“护林员”。唯有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才能让新风正气不断充盈,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作风保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