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7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温”,是温和;“厉”,是严肃;“威”,是威严;“猛”,是暴戾;“恭”,是恭敬;“安”,是安详。
孔子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暴戾,恭敬而安详。
这是弟子们记录孔子的修养,或者说脾气。
容貌、气质、脾气,背后是人的德性和修养。人的德性不正,修养不足,容貌、气质、脾气就都跟着偏了。
《中庸》里讲致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子就是致中和的表率了。中庸之道,讲究适度。适度,不是差不多就行,而是做到极致,差一点都不行!
要把握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性情中庸的那个分毫不差的适度极致,就是非同一般的修养了。
认识到这一点,就时时事事注意,首先有这个致中和的意识,修炼起来。
❤️赋能王解读❤️
哈喽哈喽,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今天讲的是论语《述而篇》,也就是第七篇的最后一章,第37章。这一章讲完,整个《述而篇》就讲完了。
大家一定要好好听,看一看孔子到底是什么样的性格,什么样的脾气?大家对他的印象如何?他的内心和他的外表是如何相应对的?
按照惯例,在此之前,我们还是先回顾一下昨天学习的内容。昨天的内容,短短的十个字,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可以说说出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哪里?在他的做事与他的心思在哪里。
君子做事坦荡荡,一是循礼而行,做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没什么好纠结的;二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安于自己眼下所处的地位,守得住自己的职责;三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怨天不尤人,有问题在自己身上找。这是君子。
那小人呢?
小人总是把目光放在外面,总是患得患失,总是操心不该操心的,心不在自己身上,心不安,总是忧虑彷徨。
如何才能安心不焦虑呢?
要有志向,要有使命感,君子为使命所驱使,小人为功名所驱动。
不要攀比,不要想得太多,而要做的多!这也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也是小人向君子转化的契机。
好了,咱现在开始学习今天的内容。
今天的内容是描写的孔子的容貌、气质、脾气,体现的是人的德性和修养。
先看原文: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温”,是温和;“厉”,是严肃;“威”,是威严;“猛”,是暴戾;“恭”,是恭敬;“安”,是安详。意思是孔子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暴戾,恭敬而安详。
容貌、气质、脾气,背后是人的德性和修养。人的德性不正,修养不足,容貌、气质、脾气就都跟着偏了。
《中庸》里讲致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子就是致中和的表率了。
孔子给人表现出来的,他的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象就是比较完美的结合的,就在于几个对比上。
先说一说《史记》对孔子的描述。司马迁说:
“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就是说孔子身高九尺六寸,将近一丈,现在来算的话应该大约在两米二左右,有的人算说一米九四,说他特别的高大。在当时那个年代,都说他是长人或者高人。
到底有没有这么高呢?历史上大家都是不相信的。如果那么高还了得,相当于姚明那个高度,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你即便有这个基因也很难长那么高,这可能是夸张,不过他比较高是真的。那么高大的一个人,本来就让我们仰望,因为当时的男子正常人一般一米六左右。
他本身又有那么高的修养,到底是在人们心目中有什么样的印象呢?他内在的精神修养和外在的言谈举止,能达到什么状态呢?就在于今天讲的这几个字里面。
温,是温和,表现出来的是看起来很舒服,比如说面带微笑,态度慈祥,让人感觉到可以接近或者亲近。
当时的弟子们对于孔子的印象就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就是看起来很威严,好像是不可接近,但你真正接近了,你会发现他非常让人容易接近,又有一点点严肃哈,让人心底产生一股敬意,又不能过于随便。
这里面我们再讲毛主席的例子。就是很多人一提毛主席就觉得他高大,一米八三,但是很多见了毛主席的都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征服,就感觉到特别的想亲近他,只有敬意,不敢有任何一丝其他的想法,这老头儿挺好欺负,没有人敢,看了以后肃然起敬。这是一种内在品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
第二个是威而不猛。
他在外表上保持着足够的威仪,但不会让人感到咄咄逼人。对于普通人来讲,为了表示严肃,往往就是生气,板着脸让人感到害怕,有点装。
但对于孔子,根本就不需要。他有威仪,言谈举止皆合礼仪,不是靠咄咄逼人,盛气凌人来维持,而是他内在自然而然散发出来的,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
第三个就是恭而安。
孔子对任何事,对任何人,都非常恭敬,这是态度,也很安详,让人安心。就是既恭敬又活泼,不呆板。他不但恭而有礼,还不会让人产生拘束感,一切都显得那么让人舒服。
也只有他这种内外兼修、德才兼备之人,才能够显现出这样的气象。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体现的就是孔子对度的把握,合乎中庸之道,从而在外貌神态上就能看出其修养境界之高。
我们普通人在表达情感与态度上不是有所过,就是有所不及。这都是修养上的差别造成的,也是平常人与君子在风度上存在差距的原因,这种对度的把握完全来自于平时的修养和经验的积累。
可以说,在弟子们的眼中,孔子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举手投足间处处都显着君子的风度。他的境界令人高山仰止,羡慕不已。
有的人就会认为这是圣人境界,遥不可及,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也并非如此,只要我们肯努力,还是很有机会成就君子之道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自己的仪态,处处的以适度为准,不能显得过于随便,也不要天天摆着面孔,言语和行动既让人感到亲切,还要让人感到威严,给你留下一个既亲切又威严的形象,久而久之,我们说不定也能表现出和孔子一样的风采。
战友们可以对照一下孔子的内在和外在,去想一想自己,或者说我们观一观别人。看一看从这几个方面来讲,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我们找其中的一位,你比如说我们常出现的秋艳,舒妍,雪雪啊,夏夏,晨萱,慎独等等,有的我们见过照片,有的没有见过,没关系,根据她的表现来做一个画像,看一看我们做了什么,又差在哪里?通过对标孔子来提升自己,我们可能永远达不到孔子那样的高度,但是我们可以无限接近他。
好了,关于这一章,也就到这里了,那么由于今天是最后一章,再简单的回顾一下前面讲的内容。本篇《述而篇》一共是37章。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刚刚把这一篇全部读了一遍,希望大家能够根据原文想一想我们的注解,好好的领悟和体会一下。
明天我们开始讲第八篇《泰伯篇》,主要记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第一章,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好了,具体的内容我们明天继续学习,六点半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