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这个词,在近几年被频频提起。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在21世纪,社会进步要靠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努力拼搏,更需要创新,一个好的创意会产生意向不到的效果。
2019年1月17日,一段名为《啥是佩奇》的视频火了,一段短短的5分钟视频,以一个鼓风机为切入点,把三代人的感情紧紧联系起来,使天下父母和儿女的心声产生共鸣,不得不说是一个出色的创意。
也许你很羡慕创新力,渴望打造不一样的自己,可是苦于没有能力做到,总是在思维上落入俗套。为此,你抓耳挠腮、焦躁不安,可越是这样,就越无法想出新点子。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共读《认知迭代》这本书的第三章,看看作者是怎样让自己变得更有创意的,这本书的作者卡罗琳-威廉姆斯,是《新科学家》的杂志专题编辑和定期撰稿人,她需要经常进行创作。因此,她十分希望自己在挥洒创意时,能够使思绪天马行空。
上一次我给大家讲到,卡罗琳经过不断练习,已经能够很容易的进入“心流”的状态,正念冥想也使她逐渐摆脱了焦虑。
这次,为了了解创意的本质,让自己变得更有创意,她拜访了一些专家,并进行了一些试验和训练。
在解开创意密码之前,我想先问问大家,创意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呢?
德雷克塞尔大学的科学家约翰
·库尼奥斯认为,创意总是无意识的,是一种凭空出现的灵感和顿悟。它把旧的信息以新的方式联系起来,爆发出灵感的顿悟时刻。
而另一个认知科学家利拉·克里斯科觉得:创意可以是无意识思考后的灵感爆发,也可以是对某一个问题有意识思考后的产物。
为了找到提高创意的办法,作者打算把两种办法都试一遍:在面对问题时,努力思考,同时试着改变周围的环境,从而使自己更容易产生无意识的顿悟时刻。
首先,她参加了利拉的测试,这是一项脑部电流刺激,这项刺激是为了抑制前额皮层,因为据研究表明:更少的前额皮层控制能激发创造力。在刺激的同时,她要根据屏幕上出现的物品,说出它一个不同寻常的用途。
在测试时,她感觉到自己的注意力下线,思维的抑制也被解除。并且,一个出乎意料的发现是:平日里走神和无法专注的状态竟然可以帮助她有更多独创性的想法。
然后,她尝试了比曼和库尼奥斯的建议,就是去工作,这样做是因为一些凭空出现的想法,其实是联系了之前零散的想法和事情,因此,只有在遇到问题时竭尽全力的思考,直到达到瓶颈时,才能通过剥夺感官获得顿悟。这种感官剥夺可以使视觉皮层进入一种离线状态,就比如说你在努力思考时紧闭双眼,把注意力从外部世界转移到大脑内部。
进入创意思维的最后一步就是保持良好的心情。这是因为有一项研究表明,焦虑是创意最大的劲敌,你越是感觉到有压力,就越是想不出好点子。
作者在文中还提到了多巴胺这个要素,一项研究表明,当体内的多巴胺水平较低时,好心情才会带来创造力的提升。长久以来,多巴胺都被认为是一种能传递“愉悦”心情的物质,但最近的研究显示,多巴胺代表的更多的是“渴望”,而不是“获得”所带来的愉悦。低水平的多巴胺正是用这一“渴望”刺激大脑,让大脑进入一种可以产生创意的思维方式。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一项研究表明,虽然“前额叶低功能”能帮助产生创意思维,但最终你的创意要想落地,还需要在众多创意中去粗取精,而这仍需要前额皮层的参与。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需要你学会在不同的状态下进行切换,首先进入前额叶低功能的状态,让自己的思绪“遨游”,当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再恢复到正常状态,让自己的前额叶“上线”,这样就可以对各种想法进行评估。
不管怎样,人都是一种复杂的生物,不能仅靠打通了几条脑部回路就能解决问题,而是要增强大脑的灵活性。
据调查,能在不同状态下进行切换的人,通常也能控制切换的速度,这一过程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的发生,这些人往往能获得极大的成功。
诚然,目前还没有人提出可行的办法来实现这种操作,但研究表明,那些专业的冥想者,他们似乎有超出常人的前额叶控制能力。
这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确实是一个福音,冥想值得一试,只要你能进入“状态”,你可以去人烟稀少的山野丛林中放空自己,闭上双眼,任由思绪“遨游”,感受在不同状态之间切换。你还可以唱歌、爬山、跑步,这些能让你抛开生活的杂念,给大脑整理和休息的时间。
最后,希望你能从冥想中获取控制大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