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我们要经常性的“鼓励他人”呢?
其实早在两年之前,我就对“鼓励他人”这件事,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较深的体会。
故事起源于两年前课题组的一次组会上,那会儿我还是研一。组会上,按照导师的要求,把需要汇报的内容,都按顺序汇报完了,自认为自己准备的PPT还不错,汇报的也挺有逻辑,但结束后,课题组的小老师从实验设计,数据处理以及图表制作等各方面点评说这次汇报很差劲...
组会结束后,心里自然很憋屈“你们从来没有给过我任何关于绘图,数据处理的相关指导,这是我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整理出来的成果,站在你们的水平去看我的这些成果,自然有不满意的地方,但是也不至于被全盘否定吧”。
虽然理智上各种安慰自己,“他们也是为你好,把这些都改正了,下次会进步的更快”,但感性还是很难受: 为什么他们只能看到我的不足,而不是看到我在之前的零基础上所做出的这些成果呢?
正巧又碰到这个小老师指导我实验上的问题,本来还郁闷着的心情,瞬间就爆发了,几乎是全程哭着给他吐槽了自己做实验遭遇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情,没有任何人的关心和指导,只有指责。
“你们为什么就不知道鼓励别人呢?我承认自己做的不完美,但是我也有做的不错的地方啊,为什么你们只知道批评?”
“以前是LH师姐带着我做实验,她就很会鼓励别人,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实验上的进步,她每次看到都会说我做的很不错,这些正反馈,让我对实验越来越有信心。LH师姐现在去北大读博了,整个实验室,就我一个人在做这个方向,你们不能给予指导就算了,为什么还要各种批判指责?”
那天情绪爆发后,几乎是一股脑的把这么久一直憋在心里的话,全都说了出来。
也是那件事后,自己第一次认真的去思考“鼓励他人”这件事。
2
为什么要懂得鼓励他人呢?
站在对方的角度,别人受到了来自你的鼓励和支持,会更有信心去做接下来的事情。
站在我们的角度,经常性的鼓励他人,会让我们拥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很喜欢和那些认可自己、给予自己积极关注的人做朋友的。
而且,在国内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戒骄戒躁”的文化背景熏陶下,大部分的中国孩子,都是在“打击式”家庭教育中长大的,所以,鼓励是个稀缺资源,如果你懂得了经常性的鼓励身边的朋友,那么,你一定会渐渐的成为朋友圈中那个被需要的人。
甚至有时候,越是鼓励一个人,越是夸赞他,你会让事情按照你所期待的方向去发展。
那么,为什么我这么在意小老师的鼓励呢?因为,权威的力量。
在我们课题组里,小老师和导师就是权威,他们的鼓励性话语对于组内的学生很重要,来自于上级的肯定,是一种很大的支持和鼓舞。
比如公司里,老板对员工的鼓励就很重要,这表明员工的努力付出被看到,那么这些鼓励的话语,就会形成一个正循环,让员工更有激情和动力去完成手头的事情;
亲密关系里,另一半的鼓励和支持的话语很重要,因为对方就如镜子一般可以反馈出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发出的渴求如果被对方看见,并给予积极的反馈,那么这份渴求就会转变为白色的生命力,那我们两个都会被这段关系所滋养。
反之,若是我们内心的渴求被忽视,甚至是被打击,嘲笑,那么,这份渴求就会转为黑色生命力,内心的小孩也开始自我否定怀疑自己,因为亲密关系中的另一半,是我们最信任的,对方对我们的评价或是给予的反馈,很大程度上扮演了我们内心父母的角色。
所以啊,请不要吝啬你的鼓励和赞美,经常性的向身边的朋友表达出自己真诚的鼓励和认可,于你而言,这只是一句话的功夫,对他们来说,却很可能因为这句话而点亮了他们的生命。
想到了朋友Z的故事,她向我说完准备放弃医院稳定的工作转行去药企时,我并没有表示吃惊,只是点了点头,因为我知道,需要很大勇气做出的抉择,背后一定是好几个辗转难眠的夜晚带来的思考。
她说“你是唯一一个没有劝我继续从医的,因为从心里理解我”。
是啊,生活本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为什么不再多给身边人一些光亮呢?
想起自己四五年前疯狂练口语的那段时光,为了让自己的口语更加流利地道,几乎到了在路上看见外国人就想冲上去说几句的地步,但是发现几乎到现在,我结识的每一个外国友人,在和我聊一会之后,都会夸赞说“your English is pretty good”。
虽然我不知道他们是出于礼貌而夸赞,还是发自内心的觉得我这个中国人的英语还不错,但是他们这些鼓励的言语,都让我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更加有信心了,而且也让我很愿意和他们做朋友,毕竟人都愿意和那些给予自己积极关注的人做朋友的。
于是在后续的交流中,我也会很认真的说一句“你的汉语真不错”,来自正宗中国人的肯定,于他们而言,也算是一种权威吧。
3
记得之前读的卡耐基写的【人性的弱点】里,有一个观点: 人们大多数情况下在听另一个人讲话时,很少会留意对方的讲话内容,更在乎的是对方是否认同自己表达的观点。
就比如,对方在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若是你第一句回应“是的,我比较认同你的这个说法...”,那么对方就会觉得你和他是朋友,会更容易放平心态去听你后续的观点,即使观点不同。
但若是你的回应为“不,不对,我认为应该是...”,那么,对方在听完你的否定词后,立马就会响应起自己的防御机制,不论你后面表达的是什么观点,都会被对方划在对立面。
以及脱不花在【沟通的方法】里提到的,老板对于员工的批评性话语,需要四倍的精力才能让员工修复到正常心态去办公。
那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我们对于对方做错的事情,就不能表示不同的观点或是批评了吗?
当然可以,但是,我们需要注意方式,我个人认为,比批评更好的方式,可以先鼓励,赞美对方做的好的地方,然后再去委婉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当然啦,如果我们的上级就是一个口直心快的人,遇到问题就是喜欢直接批评(就如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那我们自己也要锻炼自己的逆商,对事不对人,去分析自己做的不对的地方,努力改进,但是,一定要告诉自己“只是这件事我做的不好,我依然是好的”,而不是掉进自我否定的怪圈。
同时,若是身边遇到这种喜欢打击,抱怨的朋友,选择远离就好了,多去和那些滋养我们的人在一起。
多去鼓励他人,渐渐的,你就会成为他人生命中的一束光,靠近你的时候,就已经被照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