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一上来先来个标题党,那曾国藩做一个标题,也来映衬一下我们群的主题"千字计划"之写作,让曾大侠来指导指导我们作文要怎么写才好。
曾国藩,一个被当代社会备受推崇的人,他之所以被大力推崇必有其过人之处;古语有曰:立功,立言,立德;曾大侠似乎这三门功课都做的及其出色,今天从他立言这条线上来出发看看他是怎样写作的,由于最近在读伯牛写的《战天京》,在看到他用心教导其弟曾国荃书写文书的时候,被他的文思缜密,思虑周全所佩服;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个片段:
曾国荃在攻打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打了一个小胜仗,朝廷为了奖励他给他一个浙江巡抚候补,并且有单独上奏朝廷的权利;由于之前的军务,人事,粮饷等情况都是由他哥哥代奏,曾九(曾国荃小名)心中多少有些不吐不快的"下情",希望能够上达天听;就像是小孩子刚买了双新鞋似的,不管是否下雨,先穿上出去溜达一圈。但是,立言要有体有要,像这种没话找话尝鲜似的不稳重就是不识大体了,所以,曾国藩给他上的奏折第一课就是:"应奏之事不必忙。左季帅(左宗棠)奉专衔奏事之旨,阙后三个月始行拜疏;雪琴(彭玉麟)得巡抚及侍郎后,除疏辞、复奏二次后,至今未另奏事。弟非有要紧事件,不必专衔另奏;寻常报仗,仍由余办可也。
曾国荃此时奏事,无非是调防布围,剿灭小股等细小事,没有大作文章的必要。而中央爱听的是克服城池,捕杀"著名贼目",不爱听的是军队溃败,丧失守地,这两种大喜、大忧都不能隐瞒不报,要据实上陈,其他琐细事务,属于地方、军队首长职权范围,可以自行处理,不是谕旨垂询,自无屡渎天听的必要。除此之外,减少主动奏事次数,还有另外一层深意。那就是可以避免文书在由地方向中央传递过程中的胥吏的百般纠缠而导致的忍祸上身;对于曾国荃这样的新手来说,在未掌握心法之前,少说话,少奏事,才是最安全的自保之术。所以曾国藩教给他的第一招就是:"非有要紧事件,不必专衔另奏"。
不会说话,固然少说为妙,但总有许多"不得不说的故事",令人不能禁口。那么通过训练,尽早掌握表达技巧,就是新任大员的当务之急。于是曾国藩给他拟定了一个教程:"眼界不必太高,自谦不必太甚。目下外间咨来之摺,惟浙、沪、湘三处较优,左(宗棠)、李(鸿章)、郭(嵩涛)本素称好手也。此外如官(文)、骆(秉章)、沈(葆桢)、冯(子材)之摺,弟稍一留心即优为之。以后凡有咨送摺稿到弟处者,弟皆视如学生之文,圈点批抹,每摺看二次,一次看其办事之主意、大局之结构,一次看其造句下字之稳否。一日看一二摺,不过月余,即可周知时贤之底蕴。然后参看古人奏稿,自有进益。每日极多不过二三刻工夫,不可懒也。
下面把上述古文内容大致解释一下:"眼界不必太高",意思是不要出手便欲跻身于古今作者之林,捐除文学青年动辄以文学大师为自我期许的毛病。"自谦不必太甚",意思是天下督抚都是血肉之躯,中人以上之资,稍加以学,尽可造其堂奥,毋庸自卑。这是此教程的基本纲领。取法乎上(左,李,郭),能得乎中(官文诸人),这是此教程的教学目标。"每摺看二次",历时月余,乃能尽快熟悉流行体裁。"然后参看古人奏稿",则能斟酌古今,推陈出新,全面提升作文水准。这是具体教法。每日"二三工夫"则是课时标准。
虽说是曾国藩写给其弟弟的写奏折的方法,但是里面的一些哲学方法论对于我们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也是有诸多益处的,比如说:眼界不必太高,自谦不必太甚,取法乎上,能得乎中(颇有田忌赛马之策略),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可懒也",写这些文字,来纪念已经懒了两天未及时上交的作文,希望大家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