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 & WINE
Monday
2018.10.29
在中国,人们不可能不品茶,不可能不饮酒,我国的茶酒文化源远流长,渗透于人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茶近玄,近禅。茶宁静、淡泊、隐幽,类似水传达的意向和精神,茶是内向的;
酒热烈、豪放、辛辣,更类似火传达的气质和精神,酒是外向的,他们在不同的人那里体现出不同的品格性情和不同的价值追求。
今天我们来读周重林的《茶与酒,两生花》,在字句中感受中国文化的浓烈与清浅。
左手执酒,右手饮茶。捧书一卷,书香、茶香、酒香交织。
杯笔晓人,酒肉朋友
古人喝茶讲究环境,名山大川最好,幽林小筑亦佳,即便这些都不具备,有茅屋一间但也无妨,只要水灵具精茗上乘,佳人侍坐,也会怡然自得。
文人逸士流传下来的文字,都集汉语之好词,大有喝茶便贤有女便佳之意。然心有尘埃者,却非茶可涤净。
不如抱酒一壶,就此沉醉。
茶酒之于人,各有况味。
古龙笔下酒鬼甚多,茶人写得极少。秋鼎风却是个例外,意外之笔却把一个爱茶之人写得令人好生敬仰。
陆小凤千里追凶,来到鸟不拉屎的黄石镇,在线索中断穷途末路时,却意外从简陋的旅馆里发现了上好的茶具和茶叶,从而揪出伪装成独眼龙的品茗高手——巴蜀剑派的掌门人秋鼎风。秋鼎风是四川人,那里可是茶生活最开始的地方啊。
多年前读到作品的时候,我还在想,一个人边喝茶,边梦想金银财宝,是多么美妙的事情!接着,我就过上了这样的生活。茶台上,银壶金盏真是太普遍的存在。
杯子之所以是杯子,因为它长期是空的。
只要它是空的,就一定会有人为它满上。
只要杯子满上,就一定会有故事发生。
无论茶与酒。
那些年,我在等人喝酒,在等人倒茶,在等杯满,也在等杯空。
桃李春风一壶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有多少人能陪你走过10 年?
那个把“不成大器非为宿命只因懒,要做丈夫既贪诗酒也恋花”挂在门口的少年人,终究还是要取下来,要去四海八荒寻找自己的江湖。
古龙的江湖在人性,最可怕的人就是你朋友,你没有理由不醉,你也没有理由醉。楚留香、沈浪、小李飞刀、陆小凤,总是想醉而不得,那是古龙的悲哀。古龙之酒,在其怜,不在其好。
金庸也有酒,喝者如令狐冲者,宛如牛饮,令其心痛;萧峰者,本来豪迈,酒如水般下肚,然势态发展,偏偏惹出诸多民族国家事端,最后国不为国,情不为情,横死他乡。纵有美酒又有何用?金庸智近狡,酒多玩弄。
这些年来,我把酒友麻友沧浪客、张大白与边民数人成功变成茶友。每次麻将场上,人人带着微醉而来,桌上喝茶,手里有子,顺便谈谈天下事。那些日子,美好得令人不敢去怀念。
有一年,我离开麻将桌,来到四川绵竹。在那个夜晚,我闻着剑南春的酒香,写着第二天要演讲的“茶与酒”的主题,等我觉察到累的时候,天已经发白,电脑统计字数,居然有3 万之多。后来回昆明,我再次与几位有趣的“古人”相遇,写成了这本书。
过去为自己书写序言,我总是强调治学的缘由,谈道路问题。直到今天我才发现,不是我选择了茶、酒,而是茶、酒选择了我。我是那种天生就要做这件事的人。
所以我邀请你做酒肉朋友,谈谈生活的苦楚与希望。
只要杯不空,我们总会有办法让自己快乐起来。
周重林
2018.8.9
酒之美,轻盈的肉身
酒在汉语中一现身,就被置放到了强大气场之中。
诸多的典籍诉说着酒的文化属性,它是美的代名词,是人与鬼神沟通的媒介,是国家内外的礼仪之道,还是中国文明进程的显著符号,拥有着“美禄”“甘露”“天乳”“琼瑶”“欢伯”“清圣”“天平君子”之类的非凡称呼。
顺着文字的指引,我们会很快获知,就是这个密封在陶器里的液体,一旦被释放出来,马上就能散发出令人心醉神迷的气息,让血液沸腾的同时,它还敲打着人的每一处感官,并在瞬间捕获人类的心灵,因此,才思得以展现,社会大放光彩,国家俨然威仪。
在诸多华丽辞藻铺垫的通途之中,《诗经》时代的合唱团一路高歌伴奏,酒也迅速完成了它的终极使命,即解放肉身,超越时间——万寿无疆、长存于世的愿望唾手可得。
《诗经·豳风·七月》:“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这是一种承诺。通过酒,肉身可以获得不朽,也由此奠定了一种基调,酒必须一代代传承以维系这种承诺与不朽。
所以,从酒被记载的那一刻起,它就是总结性的。任何追问与质疑在这庄严的承诺面前,都显得不堪一击。显而易见的麻烦仅仅是,我们并不知道它真正的起源,每一次考古发现都把酒的饮用历史推向更为遥远的时代。
这个时候,是酒在发出欢愉的笑声,揶揄之前那些有限的地下发现与文本考据。形状各异的饮酒和置酒道具,让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不至于落空,追寻酒的历史,变得意义非凡。酒的历史不仅仅是一部物质史,还是一部精神文明史。
阅读酒的历史,是一段奇妙的旅程,如果有佳酿在侧,更若如鱼得水之欢愉,酒的历史是那么严肃、庄穆、有趣、混杂……它始终伴随着人性,不离不弃。
酒无处不在,挑拨着人的欲望,人与酒之关系,就像骨与肉、经与络一般,非庖丁一类了然于胸并超然于物的高手而不能解。
茶之兴,饮事探微
比较酒的显赫与喧嚣身世,茶就卑微得多。
今天我们看到的汉字“茶”,无论是字形还是发音都是到了唐代才规范下来。
汉语里,为了寻找“茶”在唐之前的历史,许多人花了几百年的时间,才最终从“葭”“槚”“茗”“荼”“荈”这样的汉
语称谓中找到一些渊源,迫使世人相信茶有其历史,而不是一群训诂学家设下的思维陷阱。
吃苦是好的,国人总是这样鼓励自己。在苦难哲学里有人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与孟子那段著名的励志句子一样:“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茶之苦,朱熹也有过很好的阐释:“物之甘者,吃过必酸;苦者,吃过却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弟子问:“此理如何?”曰:“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盖理本天下之至严,行之各得其分,则至和。又如‘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都是此理。”大理三道茶的灵感是否与此有关,还不好说,但茶的苦涩与甘甜从此被人熟知。
无论是从杜育,还是从陆羽、皎然出发,追溯茶的故事都显得那么清淡,茶在食物之外,在生活之外,在任何密集的平原区之外,它远在山林,藏在寺院,等着被发现、被赏识。
茶的苦,酒的醴,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一个认定酒能舌灿曜日的国度,茶一出现就被视为某种威胁。
茶自身的脆弱和无根基虽然为其改造提供了大量空间,但同样带来了巨大风险,它注定了只是后院的产物,这点从茶普及的区域——寺院
就能看出,这里不过是一个禁止饮酒的地方。只有在这里,才能为陆羽和皎然等人改造茶提供空间。
《饮茶歌》这样唱道: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这也完全可以理解为喝酒之后的神思恍惚,只不过现在他们都移情到了茶身上而已。
自唐以降,不仅是酒,连茶也能打通前往永生之道,这两种属性完全不一样的物质,迈入了如影随形的时代。
酒,给人感觉到的是一种强大的气场;而茶,使人感觉到的是一种优雅、儒雅。
茶与酒在互动互补中形成微妙的平衡,一个人也许还在喝酒,但他需要谈茶来表明自己的高雅趣味。
你更喜欢茶还是酒呢?
在留言区告诉我们吧ヾ(✿゚▽゚)ノ
推荐阅读
《茶与酒,两生花:中国文化的浓烈与清浅》
作者:周重林
内容简介:
茶与酒,不仅仅是两种熟悉物质的比较,而是讲诉了通过二者,中国人点燃了精神与自由之火,并走上了各自的超越之路。任何一个描述它的词语都有着滑向其反面的可能,而与他们相关的人事,也往往扑朔迷离,需要拨开重重迷雾,才能更进一步认清。那么我们看到的酒事、茶事事典,就不仅仅是故事,而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跌宕起伏、一群人的挣扎与煎熬。本书引经据典,对历史旧事娓娓道来,用另一种视角,通过茶与酒来看中国文化,讲诉中国历史上具有创造性和继承性的文人典故,并通过这些人和事,阐释中国文化的精神与精髓。
作者简介:
周重林,著名茶文化学者。
主要作品有《茶叶战争》《茶叶秘密》《茶叶江山》 与《绿书:周重林的茶世界》等。
其创办的自媒体“茶业复兴”是茶界影响力最大的自媒体之一。
2014年,入选《生活月刊》 “文艺复兴百人集”。2015年,获得《中华合作时报》“新媒体营销推广个人奖”。2016年,获得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兴文强茶”杰出贡献奖。2017年,其企业获得云南省十佳茶文化传播企业奖。2018年,获得“中华茶文化传播优秀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