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拉里佩奇的管理智慧
主题:关于公司的生死
吴军老师观点:世界上凡事有开始就有终结,有生就有死,生物(包括我们人)如此,一个组织也是如此。硅谷公司特点:不介意公司的死亡,不会刻意去拯救一个衰老的公司,而是把目光往前看,努力寻找下一次机会。
我们这个时代,不是要办一个大而全的百年老店,而是一个专而精的有活力的公司。当一个公司的历史使命完成之后,它退出历史舞台则是对整个社会最后一次贡献,因为它把宝贵的人力和土地资源释放给了未来的公司。
来看各国国情:
中国:百年老店很少,如张小泉,六必居,招商银行,品牌虽还在不过与创始家族已经没关系了
日本:夏普
欧洲:百年老店较多,但真正由原来家族维持的并不多。很多著名的品牌被金融和商业集团并购形成了新的企业集团。
形成比如:大牌奢侈品集团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手表品牌其实都属于斯沃琪手表集团,包括几十万一块的手表宝玑,宝珀,哈利×温斯顿,以及欧米茄,浪琴,天梭和雷达表等。
佩奇:企业和生物一样,从小到大,慢慢老化再到衰亡,难以避免。据他了解,全世界只有一中生物不死,就是一种海蜇。这种海蜇在正常情况下和其他生物没有什么不同,都会生死病死,但是如果刻意用针去刺激它,它会长出新的细胞,然后当母体死亡时,新的细胞会发育成完整的海蜇。
谷歌拆分原因
第一点:佩奇希望Google能不断创造新的产品部门,这些小的部门就如同那只海蜇新发育出来的细胞,他们最终能够不依赖于母体生存长大。佩奇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逃脱大公司的宿命。
佩奇比很多企业家的过人之处:他首先认同公司最终死掉这件是常态,在这个前提下,再去考虑如何传承公司的基因和文化下,而不是试图维持一个不死的公司。薪尽火传吧。
培养皮柴,并把已经成熟的业务交给皮柴负责,而他自己却挑了那些难做的新业务。因为佩奇深知公司的基因决定论的影响力,如果他自己坚守现有业务,让新人尝试新业务,那么那些新业务最后一定发展成IBM的个人电脑部门或者微软的在线部门,在行业中没有竞争力。为了避免重复IBM和微软失败的老路,佩奇才把这已经成熟的果实交给他人看管,自己负责起最需要支持,最需要资源的新业务。
第二点考虑是防范美国和世界各国政府对它的反垄断诉讼。
Google现有的业务免不了要萎缩,通过这种方式长期存在下去的Google其实和原来的公司已经是两回事了。这就犹如那只不死的海蜇,看上去又长出了新细胞,却不是原来的母体,不过它们有相同的基因。
今日思考:既然公司都是要死掉的,从投资的角度,如何利用这个信息更好地投资?
既然公司都是要死掉的,类比人的生命周期,不妨也把一个公司按照其发展程度分成:婴幼儿期,青少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
无论那个阶段投资都遵守一个准则,先看人,再看项目。
婴幼儿期:这个阶段的“公司”还不能称之为公司,其实只是一些想法和一定的积累,这个阶段的失败率是最高的。而能否成长为一家真正的公司,看人远比看项目更重要。就是要看创始人能力是否能不断改变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并且适应环境。(此处引用吴军老师在第81封信中的部分原话),以及其品行。
青少年,中年期:这个阶段公司逐渐步入正轨,公司找到正确的方向,并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如果发展的好,公司会走进一种稳定状态,并达到鼎盛时期。能从上一个阶段活下来的公司,通常都适应了环境,创始人以及团队的能力也经得住了检验。这个时候判断它值得投资的程度,最重要的一点是看公司是否承认公司死掉是常态,并在这个前提下,利用最优秀的人才和资源寻找新的疆土将公司的基因和文化传承下去,这样薪尽火传,即使老公司死掉了,基因和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延续,最终也会在别处获得新生。而不是把全部精力放到如何维持现有公司的生命。公司能够做成,一是靠本身的基因,二是要跟随时代的趋势,一切都是顺势而为。多么牛的人,公司,国家最终抵不过时代的潮流。
老年期:当主张潮流的时代不再青睐一家公司时,它的衰老就开始了。如果上个阶段,没有做好基因和文化的传承,而是固守现有领域与模式,这家公司最终将走向死亡。当然历史不会忘记这家公司曾经作出的贡献和其价值。不建议选择投资一家步入老年期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