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有方法的
一
周六晚上,在沭河之光散步的时候,遇到了小学时的同桌,他们一家三口也在散步。有一阵日子没有联系了,自然是满心欢喜。于是两家人一起,沿着灯影摇曳的河边小路,慢慢地走着,聊着。
话题渐渐地转到了孩子的身上。同桌的孩子,是个帅气的男孩子,在钟吾中学上初二,成绩优秀,在年级一百名左右。提到成绩,同桌不禁叹气道,孩子的数学、英语成绩还是不错的,班级前几名。就是语文,分数不能提。每次都比同一阶段的孩子少考十分左右。如果语文提高十分左右,完全可以在年级前二十名。孩子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多次提醒,也给予不少的帮助,可是语文成绩就是不见提高。说好不好,但也不差。我问孩子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孩子说:“主要是阅读和作文。作文吧,虽然得分不高,还能在平均分左右,阅读是最差的,每次失分最多。”我又问,“你是如何做阅读题的?”“读读题,结合文章内容,写答案啊。”“那在老师评讲试卷前,你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对的还是错的?”“不知道!”孩子肯定地回答到。我说:“我知道你做阅读题的心里状态了,那就是:读读题,回到文中,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写答案。至于为什么这样写,说不出;这样写对不对,不知道。反正我的答题事情做完了,剩下的就交给阅卷老师吧。对吗?”孩子看着我,有些疑惑,但还是点点头。
二
我知道孩子为什么疑惑。他疑惑的是,我怎么知道他做语文阅读题时的心理想法。其实,不单是他,很多很多的初中生,甚至高中生做语文阅读题的时候,都是这种心理。将题目读一遍,大体了解题意,然后回到文章相应的地方,再读一读,获得个一知半解,然后就勉勉强强地写答案了,至于,为什么这样写,对不对,根本无法考虑。这样的做题状态,就是我们七十年代人很熟悉的一首歌《跟着感觉走》,我修改了一下歌词,来形容学生们做语文阅读题的状态:跟着感觉走,紧抓住随意的手,题目越做越多越来越糊涂。尽情挥洒自己的笑容,分数却在无情地抛弃我。
即使在老师评讲试卷,看到答案的时候,也只会说,答案是这样啊。至于为什么是这样的答案,呵呵,不知道,一头雾水。甚至,有些语文老师也是一知半解,讲不清楚。
我在初三的一次月考中,设置了“特殊”的考题,以考察学生做阅读题时的状态。试卷发下去后,学生懵圈了,直呼从来没见过,不知该怎么做。于是,大家就胡乱写了一气。我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拍了下来。
三
我设置这样的考题,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们明白,语文阅读题的解答是有方法的。二是让学生们懂得,要学会归纳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以便在阅读练习中加以灵活运用。所以,做阅读题,不应该像很多学生那样,读完题目,就马上思考答案,这是一种急功见利的、没有思路的、稀里糊涂的答题方式。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随意地写出了自己都不知道的正确与否的答案,应付了事。辛苦一场,却不得分。然后慨叹:阅读难啊!
其实,正确的答题方式是:读懂题意,明确题型;找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思考答题的格式;结合文意,组织语言,写答案。即阅读题解答必须要经过“题型——思路——格式——答案”这样一个完整的流程,才能写出具体完整准确的答案。
举个例子吧。试卷上,经常出现这样一类考题:“文章某某句子生动形象,表达精彩,请你从修辞手法(或词语运用、表现手法等)的角度加以赏析”。这样题目的解答,很多同学能写出来,但是不能得分,更不用说满分了。原因就是没有掌握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正确的解题方法应该是:首先,归纳题型。这是初中阶段必考的一种考题——语言赏析题。几乎出现在每一次的试卷上。其次,要思考的是,这种考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即“方法+作用+情感”。再次,解答此类考题的答题格式是什么?即“这句话使用了……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最后,才是组织语言,写答案。经过这四步,写出来的答案是一定能得满分的。
所以,作为初中生,必须要明白,初中语文阅读是有方法的。所有的阅读题,我们都应该使用正确的方法来就解答的。高明的老师,不是每次讲评阅读练习时,仅仅和学生对答案,而是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应该带着学生,归纳语文四大文体(即记叙类、说明类、议论类、抒情类)的考题,然后梳理出常考的题型,进行有针对性地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后,学生在做阅读题时,思路是清晰的,方法是明确的,答案也就理所当然是准确的。初三时,说明类、议论类阅读是几乎可以得满分的;记叙类、抒情类阅读是可以得特别高的分数的。很多领悟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得满分的。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说过:大道至简。是指大道理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一门技术一门学问,弄得很深奥是因为没有看穿实质,搞的很复杂是因为没有抓住程序的关键。武术高手在搏击时总是一招制敌,击中要害,绝对不会大战300回合才击倒对手;高明的医生总是一针见血,药到病除,绝对不会开乱七八糟的药物骗钱。
语文阅读同样如此,只要掌握方法,就能化繁为简,事半功倍。
�*��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