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伟宽恕疗愈导师班第三天

上午

问答环节

1.问:做完我和妈妈的个案后,我今天突然看我婆婆不讨厌了,看我儿子也不再是学习不好的垃圾了,为什么会境随心转?

答:因为逼自己的动力松了,之前是带着滤镜看这个世界,做完个案后滤镜不会立刻消失,会渐渐退去。

恐惧(创伤)是害怕他变得跟你一样(是个垃圾)。有时虽然头脑逻辑上说得通,但个案有没有做到位,有没有松动的感觉,是不会骗人的。个案中并没有摆儿子出来,老师也并没有劝你,教你怎么对待儿子,但你自然地改变了!

2做个案是借由某些东西入手,通向整体。就像树叶到树枝,树枝到树干,树干到树根。

个案教学环节

1.当案主讲到一点时,治疗师要想到1.2.3.4.5点。比如,她说计划生育,你就要想到她前面有姐姐,后面有弟弟。比如,听到她说与弟弟差1.5岁,就要想到父母迫不及待要生弟弟,没人注意到你,案主只好自己跟自己玩,自己转移注意力,最多远远的看着,这已经是最好的了,有一点就可以了,好了好了。很痛苦之后,就自动断电了。

2.压下去的不会不见,而是迂回、辗转,流窜,变成自己不认识的方式,以自己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

越压抑越想冒出来,我们要做不是让它出来,因为它本来就要出来。我们要找的是不让她出来的“障”。

3.我们一面听,一面要在脑海里形成要摆的场景,哪些要摆出来的要看案主的反应。

形成脉络:{1}出生奶奶带她逃离家;

{2}妈妈把最小的弟弟打掉;

{3}上学时计划生育的人来查;

{4}爸爸在亲戚朋友面前说要生弟弟;

{5}原生家庭;

4.兄弟姐妹间年龄差三岁,相当于差一代。孩子间跟年龄临近的比较有纠缠。

5.问:如何判断案主还不想碰自己的议题?

答:找出三个证据:{1}叫她恐惧摆上来,案主没反应;{2}家人摆出来,又把家人晾在一边;{3}摆一下,又开始讲另外一件事了。

当案主不想碰自己的议题时,逼他是没有用的,只会解离,反抗。

6.小我的心路旅程:觉得自己多余没用,装出有人要的样子,不承认自己很糟糕的样子,越想要掩饰越怕,越怕越掩饰,从而延伸出方方面面出来(怕这怕那)。

7.案主的内心非常纠结,小我就是纠结的。

个案后讨论

1.问:当看见案主在逃避议题时,怎么办?

答:治疗师自己要觉察:是否想要用个案来证明自己是有用的。事实上治疗师只能配案主走过她愿意走到的地方。

小我是绝对疯狂的。花时间花钱还搞不定,即使是很有愿心的人在碰到议题时也会逃避,更别提连自己都不知道的人了。

2.问:当来访者不停地讲,要不要干预?

答:先要想问题背后的问题,否则治疗师就会时不时地被信念捆住——我要怎样把案主拉回到自己的模式里!有时在玩这一游戏而不自知,有时相反,对它很敏感。

{1}回答表面的问题:考虑时间,精力,案主的愿心,在决定怎么做!

{2}考虑案主讲话的目的是什么?a.她是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发泄的出口吗?b.还是在逃避感受,逃避真正的责任呢。

{3}如果她讲的东西是一面倒,全是抱怨,全是别人的错。她一直停留在某个状态里,没有起伏,讲话她听不见。

a.问代表;

b.现象进行;

c.治疗师自己的感觉(无聊,烦躁,困):如果治疗师是非常清明的,那么感觉是一个非常好用的工具。清明就是没有太多东西被案主勾到的地方。

3.完形地沟通

我们的讲话是非常模糊、暧昧的。

我猜测(有对有错)

我感觉(悲伤/喜悦…)

4.问:为什么同样时间、空间,同样的讲话,别人清楚你不清楚?

答:要清楚自己的不清楚,觉察不是一清二楚,而是从某一部分开始清楚的。

5.公式:当案主说我不清楚/不知道时,可以让她说说看:

我不想清楚,我不想知道,我怕我知道了我清楚了,我就再也不能(装傻/承担/过不下去了)

例如:把爸爸妈妈找出来——我不知道要找谁——说说看我不想找——说说看我不敢找,我不敢感觉,我不敢清楚(如果够顺利的话)—有没有一点想要找

6.试试看,看她的反应,你就知道她的防卫有多强,大概三次,就知道也许她只想留在表面,假装来疗愈,给自己一个交代。你以为案主带着100%的愿心来疗愈,也许她只是来玩玩而已,防卫太强,连介意都不愿意。

7.当你有80%的判断她在玩时,你应该知道案主也在测试治疗师。他的议题会在她和你的关系中呈现。

8.她对别人的关系带到她与治疗师的关系中,然后就看起来你与他在咨询中的障碍。或者相反,她太听话,就会重复听话的模式,甚至积极有时候是一种反抗。当治疗师清明时,就会觉得哪里不对劲。

9.案主急于摆脱的也许恰恰是他想要抓住的,一方面我想要一人理我看见我;另一方面我不相信别人会给我,我就偏偏要找不给我的人要,最后证明我果然没人理我没人看见我。

10.作为治疗师,先疗愈自己,清理地越多,越能轻装上阵。同时也能体会到案主,她将会经历什么!

下午

个案后讨论

1.案主在个案中对爸爸有愤怒,自责,内疚,会有一套自圆其说的体系。个案后不太适合做分享,因为做个案用感受,分析用头脑,会从感受的状态中拉出来。

2.奇迹课程说:你害怕的不是恨,而是平安。你以为你要的是爱,当真的有人给你的时候,怕得要死。一个现象背后不只有一个动力。我害怕我有爱之后,我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体系算啥?

表面上,我要什么,不要什么。

内心里,却相反。

我最害怕的,也是我最渴望的。会有这样的人吗?就算有,也不会是我。

我们先要有个概念,后面再去不断验证。

3.对于绝大部份的治疗师来说,就是会认为统一(一致)是正常的,矛盾是不正常的。总是拼命努力去解决,但小我一定是纠结的,矛盾的。我就是想要矛盾、纠结。

矛盾纠结的好处是:我不是不面对,但是我有个纠结没解决。从害怕到内疚(我不值得该得到的)

Boby Work

1.问: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适合?

答:看案主的状态,在她情绪将出未出,酝酿到一定层数,顺势一把。

2.完形理论

条件是:本身自己有两股力量,你帮她压了,那她就放心地把力量放在出来上。例如:案主想找事情做,你叫她赶快找事情做,她就不做了,反抗了。所以,逼她是没有用的。

3.问:判断是不是可以用boby work?

答:{1}案主是不是可以接受,她是不是很害怕跟别人有肢体上的接触?(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2}她是不是自己靠自己

{3}你跟她的关系到位了吗?

可以问她一下:我可以压你的肩膀吗?(人本:把对方当成一个人)

你做的越细致越流畅,新手往往瞧不上这些步骤。

4.问:boby work为什么要从压肩膀开始?

答:肩膀相对安全,也是渐进式的一种方式。可以感受案主肩膀的软硬度,宽度,厚度。可以提供一些重要信息:越硬越宽越厚代表负荷越长,越忍,忍到自己没有感觉。越压抑的人,肩膀越硬

5.练习:鼻子吸气,嘴巴吐气,压的时候要配合案主的呼吸,吐气的时候压,吸气的时候放松,让她尽情的吸气,使呼吸变深。

原则:一击而中,加马加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