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QQ
若不是有一个学生家长问我:“老师,你是戴眼镜的吗?从你QQ空间看到照片了。”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位家长如何有访问权限的?
因为太久没打理过那块领域,我都几乎忘记,自己曾经在某一段青春岁月,在QQ空间投入过那么多的深情和精力。
大一时申请了QQ,那个时候仅用于同学、好友的聊天,然后会我们都会去装饰空间,在空间的“日志”里书写心情。那个时候好友很少,所以并未设置访问权限,只要是好友,都可以进入我的空间浏览,从而了解我的内心世界和那段时间的生活状态。那个时候我们都会经常更换网名、头像、个性签名,喜新厌旧或是心血来潮亦或是喜怒哀乐都会在QQ上得以呈现,有时候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淡淡忧伤,有时候是“莫愁前路无知己”的互相鼓励,有时候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浓浓相思情。回首那段岁月是如此单纯又美好。
毕业参加工作后,QQ成了工作中同事、科组之间分配、传达工作信息的重要方式。各种各种的群多了,比如:科组群、备课群、年级群、班级群等等,于是,好友也多了很多倍,这个时候才给QQ空间设置了访问权限,不是非一般的关系,您还真就进入不了我这块领域了,个人隐私及心路发展历程需要得以存放和保护。就这样把QQ空间锁住了,偶尔亲密的朋友会通过回答访问权限中设置的问题进入空间,然后给我留言,看到留言的那一刻我会收获意外的惊喜和感动,尤其是平时很在乎的某个人刚好也访问了空间,虽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但从访问足迹种看到他曾经来过,我心里也会涌起莫名的温暖和欢喜。这种感觉就是:你在,就好!
现在每天上班打开电脑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QQ,快速浏览各种工作群中的信息,生怕错过重要的工作内容,而今的QQ已经纯粹是工作助手,我很少再进去空间查看浏览相关内容。
(二)微信
我很喜欢微信登录的那个界面,“一个孤独的小人儿,望着同样孤独的地球。”据说张小龙一直坚持这张图片,我想他坚持的不仅仅是自己对产品的理解,更是对美的那份坚持。美的地球,美的世界,美的心灵。只有连接这个光明耀眼的世界,我们背后的黑暗才会不那么明显。
自从微信把图文结合开发出“朋友圈”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又通过手机屏幕被拉近了很多。再加上它的语音信息、语音、视频通话、金额支付等功能逐渐完善和强大,所以现在的人出门似乎只要带一部手机就可以走遍天下了。
茶余饭后,工作空闲期间,掏出手机浏览朋友圈,看看微商们的各种励志语言,给朋友们的各种生活状态点这个赞,然后顺便晒晒我们自己的美食,P张自拍往上一传,心情美美哒等着回赞,这样我们似乎把生活也过得更丰富多彩了。
刷微信也成了很多现代人离不开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微博
我使用微博不是为了追星,也不是为了八卦,纯碎是把它当作一个树洞来发泄心里的不快和郁闷。人是很复杂的动物,上一秒还在开怀大笑,下一秒有可能就愁云惨淡了。我们越长大越孤单,有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事情或者情绪都适合拿去和别人分享,更多时候我们只想一个人静静疗伤,跟自己对话。处于这些状态下的我就开始写微博,而且把这种状态设置为“仅自己可见”,这样我可以随意发泄内情的痛苦哀愁,然后静下心来寻找出口。这种心理疗伤的方式对我而言特别有效,等到我把心里的垃圾都倾倒出去后,我才会是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那一个,才会有更阳光的状态去面对工作和生活。
我在心里一直坚信:有时候文字比话语更能引起我们对自己的思考,微博比朋友更值得信赖和依靠。因为它只对我忠诚,并且会一路记载我的成长变化。
人既是个体又是群居性动物。从我使用QQ到微信再到微博,体现的又何尝不是我个人过的心路历程呢?不论以何种方式记录生活,这些都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各个阶段,并且把我们和周围的人联系到了一起,让我们去体验更多的人生百味。
向外,不断追求生命更高的境界;向内,不断触及心灵更深的体验。感谢一路陪伴,感谢自己的勇敢选择。
QQ、微信、微博,在我的生活中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