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所以难以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型,或者说难以运用别人的思维模型来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这跟我们的生活所置身于其中的文化有关,这跟我们所接受的传统教育和传承的观念有关。
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在家里要听家长的话。听话教育是属于线性思维的,是情感教育。听话教育让听话人的思维与意识处于惰性状态,其实听话教育也是也造就了大批量讲话人的思维和意识处理播放状态。
线性的思维的发展,最多也就是发展到模板思维,这种思维模型的思维之间,其实不是距离的问题,而是不同的维度问题。
模型思维是立体的,是允许对现有的思维模型进行解构,然后再重新构建。
而解构的时候,往往会被人们认为那是一种破坏。
对,解构就是具备着破坏性,课堂上,老师所说的,你要允许学生去解构,学生一旦要进行解构的时候,首先就是要对你老师产生怀疑。我们的老师,允许学生对自己的怀疑与破坏吗?
这种人群大规模的进入课堂学习,进入学校规范化的学习,进入到已经构建好的听话教育系统之后的思维,经过十几年的时间与空间与思维的混合之后,一个人要重新进行自我破坏,那真是一件比较难的事了。
不过,再难的事,都会有一些个体的案例呈现出来的。
当足够多的个体案例,不断地形成了力量的时候,这种力量就会从原来的那种中心化的聚力中得以冲破出来。
这种冲破出来的去中心化力量,如果还是按原来的思维模式么线性思维或是模板思维,那么这股力量就会很容易地被原有的中心化力量吸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