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知自己被总督欺骗后,富兰克林很愤怒,他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总督竟然用这种下三滥的把戏捉弄一个穷孩子。可惜他来不及当面质问这位失信的总督了,他当时想的应该是如何让自己在伦敦生活下去。
富兰克林又重新再伦敦的印刷所找了一份工作,由于有了收入,富兰克林在伦敦过得很开心,他和他的朋友拉尔夫日常出入各种娱乐场所,甚至把他和里德小姐的婚约忘了一干二净。不过好景不长,他的朋友拉尔夫决定去乡下做一名教师,并把他的情妇托付给富兰克林照顾。在拉尔夫走之后,由于他的情妇日子过得艰难,时常向富兰克林借钱,富兰克林都会慷慨解囊,渐渐地富兰克林发现他喜欢过去陪她,并依仗着自己对她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企图对她卿卿我我。结果不但碰了一鼻子灰,还把他的行为告诉了拉尔夫。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友情的决裂,拉尔夫愤怒的给富兰克林写信道“是你的行为让我们闹到了恩断义绝的地步,从此我再也不欠你什么了。”,当然,富兰克林也永远指望不上他的朋友拉尔夫能还上曾经欠他的钱了。“我的朋友拉尔夫把我掏穷了,他欠了我27英镑,我绝对不可能要回来了,我收入微薄,这笔开销非同小可,尽管如此我还是爱他,因为他有很多可爱的品质。再伦敦虽然我没有增进自己的财富,却结实了一些非常聪明的朋友,他们的言行让我受益匪浅,再说我还读了不少书。”这是富兰克林又一次在自传中提到了读书的重要性,放眼到人的一生中,27英镑不会让你产生多少痛苦,但是那段时间的努力(朋友,读书),却可以让你产生无比的骄傲。那时的富兰克林虽然年少轻狂,却也不负时光。
在印刷所,他还认识了一名伦敦大学的学生,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学生,拿过牛津大学的奖学金,但是他觉得上学读书没意思,想去伦敦见见世面,便直接徒步来了伦敦,在伦敦由于举目无亲,很快就被骗子骗光了手里的钱,最后为了活下去沦为了印刷所的卖身仆。富兰克林写到“他活泼,机智,性情好,和蔼可亲,丹吊儿郎当,缺心眼,为人做事可是轻率到家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对于一个人,才华可能是后面的零,但是稳重踏实的品格才是前面的1,如果没有这个1,那么有再多的0可能都无济于事。
在伦敦度过十八个月后,他有启程回了费城,这时候由于富兰克林很有才华,又很勤奋,很快在费城开设了印刷所。事业上有所成功的富兰克林也开始从事费城的公共事业,建立了费城的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图书馆规模越来越大,读书蔚然成风,没过几年,外地人便注意到这里的人比别的地方同一阶层的人教养更高,头脑更灵光。”,富兰克林就这样逐步扩大他的影响力,让自己一步步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除了经济上的提升,富兰克林还开始培养自己在道德方面的品质。他给自己定了十三条戒规,分别是:节制,缄默,秩序,决心,节俭,勤奋,诚信,正义,中庸,清洁,平静,贞洁,谦卑。他不断监督自己,完善自己的品格。在坚持成长的路上,富兰克林以一个例子来规劝大家:“从前一个人去找铁匠买斧头,他希望斧头全身能像斧刃那样明光锃亮,铁匠说只要你给我摇砂轮,我就可以给你磨出一把你想要的的斧头,于是他转动砂轮,发现转动的十分吃力,而且斧头磨得很慢,最终他还是把斧头原样拿走,并说‘我想我想要的就是一把麻脸而不是锃亮的斧头’”。给自己树立高尚的品格就是这样的过程,这把“斧头”可能磨得很慢,并且那些谎称理性的东西会不断提示你这样不值,这样很容易就会放弃在善与恶上的交锋,让自己相信自己想要的就是那把“麻脸斧头”。
在这段时间里,富兰克林不断的从事费城的公共事业,逐步使自己从一个普通学徒转变成了一个有名望的商人。在开始抛头露面的那些日子里,富兰克林向我们讲述了这样的一个小技巧:“提出任何一项可能会使自己的声望高于其他人的计划,而又需要其他人帮助你完成这项计划时,如果你摆出一副计划发起人的面孔,那就太不识时务了。因此我尽量把自己摆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声称这是几个朋友的计划,这样一来,我的事情进展就会顺利多了。”
不仅是在日常生活里,他还向我们讲述了,在工作上,该如何让一名曾经不支持自己的人转而支持自己;“本来他是非常反对我,这位议员家境富裕,教育良好才气不凡,在议会里很有影响力,但这并不让我打算低声下气讨取他的欢心,而是采取了一个另类的方法,听说他家中有一个稀世珍本,我便给他写了个条子表达了一睹为快的渴望,请求他能借给我阅读数日,他立即把书送过来;大概多了一个礼拜我将书归还,并表达了强烈的感恩之情。后来我们再在议会里见面时,他主动跟我攀谈,而且很有礼貌,伺候他处处都表示乐意为我效劳,最后我们成了莫逆之交。”,这也许用一句话可以概括“谁若一次施恩于你,必将二次施恩于你。”,每个人都有被需要的渴望,也许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味的给予并不是建立良好友情的方法,而是应该适当求助和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