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豆瓣上《简单心理》的一个帖子,是问,你们想对抑郁症患者说些什么。从大量的留言中可以很轻易地看出哪些人曾遭受过疾病的折磨,哪些人只经历过情绪上的煎熬。因为康复后看到的世界,体悟到的人生是完全不同的。
“够了,你做的够多了。不用那么努力地想要好起来也没问题。”
“那就让自己躺下,就像你在海边的沙滩上躺着,什么也不做。这样情绪的波涛涌来时,它会浸湿你全身然后退去的。也许它一次次得袭来,让你手足无措。可是当你想要站立起来时,它能浸湿的就只是你的双脚了。”
“如果悲伤,就请给自己足够悲伤的时间,释放自己的情绪并不是一件错误的事情。”
我觉得最有效的是其中两句话:“这不是你的错”以及“不努力也可以”。
抑郁症患者大多有相同的性格特点:完美主义、要强、敏感、没有安全感、对自己要求过高、习惯归责于己。他们也许外表强势,但内心大多柔软。在门诊做量表时,医生曾问过我这样句话:你认不认为生病是上天对你的惩罚?大多数的人回答都是:YES。“这不是你的错”,他们此时最需要的就是有个人能够紧紧拥抱他们,反复地在他们耳边说“这不是你的错”。
当看了日本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后,里面有句话深深打动我——“不努力也可以”。女主晴子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弹幕一片都是质疑声音,“怎么可以不努力!”、“这逻辑有问题吧!”…我想他们并不能理解,这句话,对于抑郁症患者是有拯救意义的。抑郁症患者大多生活非常努力,并非如外界看到的懒散、消极,这只是他们患病后才有的病症。他们是因为太努力,导致身体过度劳累,对自己要求太高,以至一直处于对自己不满意的状态,才会被抑郁这个魔鬼盯上的。
整部电影并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抑郁症的病症、成因,大多数人看完后并不能对这个疾病有多么深刻地了解和改观,更多的是以妻子这个健康人的角度去看待丈夫患病的事实。影片不够深入,但依旧暖心。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叫:“普通人能理解抑郁症患者的痛苦吗?”几乎所有抑郁症患者都在表达同一个观点:不能、永远不能。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放弃了寻求理解。
这是我在患病前也不能理解的现象,是一种不同于骨折、胃出血,可以想象的痛苦等级。“不就是心情不好吗?不就是难过吗?哭出来就好了。”不是的,并不是这样的。原来世界真的会变成灰色的、原来人真的可以像蜡像一样的,原来走路和说话是可以变得这么累的,原来不仅不会笑了,连哭、愤怒、兴奋这些情绪也没有了。我想我遇到了一只“摄魂怪”,它把我的七情六欲全都夺走了,我只是一具会行走的蜡像罢了。
我不愿去过多地具体地阐述这种痛苦,因为常人真的无法体会。我只能在老板觉得员工脾气大时,告诉她,这也许和采光有关,自然光能促进脑内血清素的分泌,血清素有控制情绪的作用;在同事觉得焦躁的时候,拖他们去户外走走,做韵律运动也可以刺激血清素的分泌;在同伴做腹式呼吸、冥想练习时,告诉他们,不要全闭眼,半开可以产生的电波会更强,效果会更好……
并不是所有人在生病时都有这个体力和耐心去留意这些抑郁症的知识,我认为自己还算勇敢。我始终觉得只有了解敌人,才能战胜敌人。但森田正马提出的享誉全球的《森田疗法》更主张活在当下、为所当为。不少心理学家都持相同的观点,与其去战胜它,不如和它和谐共处。它来了,就像遇到了一个老朋友,让它静静地坐在你身边,或是任由它“骚扰”你,不要给予任何反应,它玩够了自然会走。
抑郁的黑狗已经离我远去,但焦虑这个老朋友却时常造访。它经常出现在我的梦里,对我说“你看你,一点用都没有”、“这件事情你肯定做不好”、“看见你未来没有,跟现在一样没啥出息”、“你给不了你父母更好的生活、你成为不了你想要成为的人”……我在恐慌中醒来,带着一身冷汗和微微颤抖的手,然后又继续躺下,任由这种焦虑的,令后背发麻的感受在身体里流淌,不一会儿,它就不见了。“这不是真的,这不是真的。”我在心里默默地鼓励自己,把自己拉回现实。
我也许还要与它相处很久,我始终没有办法把它当做一个朋友而不是敌人,但它已经来得不那么勤快了。我想我要再努力一点,努力到接受“不努力也可以”;再勇敢一点,勇敢到可以认可不怎么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