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天:附录A 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法和偏见
这篇附录作者发表在1974年的《科学》杂志,时间虽过去四十余年,文章提到的内容于我来说却是首次接触。
本文主要写了在不确定情况下基于对不确定事件的概率的信念,即我们是怎样评估不确定事件的概率和不确定数量的价值。
本文描述了三种启发式及这些启发式引起的偏见,并讨论了这些偏见的实际应用和理论内涵。列举如下:
(1)代表性。人们通常在需要判断物体A是否属于类别B或是事件A是否属于过程B时,就会使用代表性。对结果的先验概率(prior probability)不敏感;对样本大小的不敏感;误解机会;对可预测性的不敏感;效度错觉;误解回归性。
(2)事件的可得性。当人们需要估测某类事件发生的频率或是某个特定进展的合理性时,就会使用可得性。因例子的可提取性导致的偏见;因搜索集合的有效性导致的偏见;不同任务会引发不同的搜索集合;想象力的偏见;相关性错觉。
(3)通过锚定进行调整。当相关数值可得时,许多预测都会用到锚定。不充分的判断;评估连续事件与非连续事件的偏差;评估主观概率分布时的锚定。
作者认为人们不能从自身的经历中推断出基本的统计规则,但理性的判断者会合自己对概率的判断与自己相关的知识,概率的规则以及个人的判断启发式相容。
我们学习了这些启发式并不能完全的避免产生偏见,我们有系统1与系统2,作用各不同。我们可以意识到有这些偏见,比如科研中夸大小样本的代表性,对小样本的研究成果认为是代表所在类别的特征等等。我们并不会时刻的提醒自己会有偏见的产生,只是在尽量理性的进行判断。对人对事件的判断都是如此,直觉式的判断虽然快,但也容易产生错觉偏见。
2018.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