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乡试风波中,从乡试考生到以李绂为代表的清流,再到以胤禩为代表的胤禩党,再到以雍正为首的帝党。
每一方对田文镜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解读,但处理的方式却不一样。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是一次观察和反思的绝佳机会。
首先,乡试考生。乡试考生在乡试之前,就曾到官府聚众闹事,起初的理由是哪怕通过科考收获功名也可能被田文镜一纸参奏。
此时,他们针对的是善于参奏的田文镜,而在与弘历沟通时却将矛头进一步指向了实施新政的田文镜。
第二,李绂与清流。李绂与清流代表的是众多依靠科考成功获取功名之人,他们痛诉田文镜的重点,在于他在推行新政过程中对官员们的“严苛”,以及对其既得利益的损害。
第三,胤禩及其胤禩党。以胤禩为首的胤禩党原本商议借此拉拢清流,却被胤禩告诫谨慎处理。
他们对于田文镜本身并没有太大的不满和,但因为他是雍正新政的得力推行者,所以也难免成为众人的标靶。
第四,雍正及其帝党。可以说,以雍正为首的帝党对河南乡试解读最深,也更直接和彻底。
雍正看到的是参奏田文镜的折子签名竟与参奏年羹尧的相同,进而觉察到背后可能存在的“朋党”,同时也考到一个很好的考核接班人弘历的机会;
弘历看到的是一众乡试考生借着自己对科考和功名的不全面解读而滋事,再就是如何劝众考生到考场考试;
张廷玉看到的是在当事人(田文镜)对错之外,雍正该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措施。
同一个事件,在不同阶段,因为不同的人,却呈现出不同的解读。但身为事件核心人物的田文镜,除了辛勤布置考场、积极推行新政之外,剩下的,恐怕就只有推行新政的急切心态了。
而正是因为新政推行得过快,而将各种反对的声音和意见汇聚一起,最终演变成河南乡试考生罢考。
不管企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不能掉以轻心,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雍正的新政实施,就如同企业的战略的推行,于管理者而言,都是任重而道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