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周末想放松一下,买好了电影票,了解电影开始时间,想着能在开场前最后一分钟准时入场,可或许临时出了什么状况,又或许因为你对路程的估计不是那么准确,再或许你压根就没有把电影的开场时间记得特别清楚。所以,你迟到了,匆匆忙忙入场,借着些微的灯光在一片黑暗中摸索着进入影厅找到座位,可是电影已经开场,你安定下来长舒一口气,看着屏幕上不知道已经演绎到哪里的剧情以及被你打扰到的正在观影的身边的陌生人,试问,此刻的你心情如何……
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确实有很多的时候需要我们争分夺秒。高中时代的我有一个“好习惯”就是总会在上课铃最开始响的瞬间“漂移”进教室,此时教室里几乎已经坐满了等着上课的同学们,紧接着二遍三遍铃的时候就会看到一些“不爱上课”的同学晃着肩膀抖进教室。
在那个学业为重的年代,我们的座位大多时候是以学习成绩来排的,不出意外,我总是那个可以自由选择的人,而往往我会选择一进教室前门就能坐下来的地方……至少在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坐下的同时可以保证我并不会引起已经就坐的其他的同学们的关注。我计算好从出家门到进学校的时间,高中三年,几乎从来没有失误过。
及至我们家,时间的展示总是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可是随着慢慢长大,一直到今天我们家的时间实际上都比电视机里播报的北京时间要早五分钟。小学之前的我被家长强制晚上九点必须上床睡觉。有时候想看好看的电视节目但由于时间到了不得不忿忿地离开客厅,当时最恨的就是挂在墙上的那个钟表,黑色九点钟似乎成了童年回忆里最难以忘怀的一段岁月。现在想想当时也是单纯,怎么就没想过调调时间呢!
再小一些,关于时间的记忆是姥姥家和姑妈家的老式座钟,那种需要每天定时打开调时间机械钟,调皮的我们都曾打开座钟动一动下边的钟摆,看看钟摆是不是可以停下来,可松开手,钟摆依旧一下一下地摆动,从来没有半点更改路迹的意思。每当准点和半点,座钟还会发出“铛铛铛铛”的声音,那是童年里最踏实、最安稳的记忆。
时间是个已经潜移默化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概念。赶飞机、坐高铁、搭公交、步行,我们会把生命当中的一大部分时间用来赶路;早餐,午饭,晚餐,还有偶尔的下午茶,一天的用餐时间如果能全部集中起来那是不是意味着好多餐厅都要关门了……我们遵循着往常的规律,日复日、年复年地生活,或许就是因为每件事有每件事的时间,似乎有某种心照不宣的约定,而你要做的就是准时赴约。
哈佛商学院有一门时间管理的课程,而对于我们家,我的父母,他们或许不是特别理解时间管理的概念,对于那些高深的课程也鲜少触及。但对于从小到大家里永远快五分钟的钟表;爸爸上班三十多年从不迟到的表现;以及第二天出门如果前一天告诉家人我应该出门的时间,翌日,如果时间到了我还在磨蹭便会得到家人的呵斥……凡此种种,不就是时间管理的最好表现嘛。
偶尔我会想,不还有五分钟呢嘛!可渐渐地我理解到,早出发五分钟可以让我在课前拿出五分钟的时间粗略翻阅一下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可以不至于让我在电影开场之后打扰到身边的人;可以给自己更多的从容去面对不可知的未来。
提前五分钟,既是对别人一种善意的表达,也是对自己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