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知双亲意,养儿方知父母恩

最近家里的事情发生的比较多,先生和闺女因在群里聊天发生了矛盾,好在没超24小时和好如初;老妈腰痛有半个月了,昨天上班给我打电话时哭的很委屈,昨晚照顾一宿,今天一早呼叫120到医院进行检查,因年龄大,也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案,只能卧床休息,我和小妹轮流照顾。而我,过几天也要做个小手术。

此刻一边照顾老妈,一边找写作话题,突然想到“少年不知双亲意,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句话,我现在既是女儿,又是妈妈,感悟分享。

“少年不知双亲意”,字面意思:很多人在小时候都曾经历过叛逆的阶段,把父母的金玉良言当做耳旁风,认为父母生养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其实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双面性,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幸福的孩子,他们感受着父母的温暖与爱意,理解父母无私的陪伴与关爱,反而是家长的沟通方式出了问题,导致双方闹的不愉快。这种情况通过双方坦诚交流,很快也会把矛盾解开。

有多少孩子幼时总嫌父母聒噪,母亲唠叨天冷加衣,父亲规定门禁时间;送孩子远行时又不断地叮嘱,即使孩子不愿意,也是跑着、追着唠叨着;可是如果你现在已经为人父或人母,是否已经懂得那追出来的几步里,藏着多少放不下的牵挂。

有多少孩子因不愿意听父母的唠叨,高考时励志要考离家远一点;大学时放假也不愿意在家长住,同样也是因为父母的唠叨;他们嫌父母啰嗦,却不知父母心底的牵挂有多么的绵长。

有时和孩子聊天,她说她还记得她冬天半夜发烧,给她穿厚厚的羽绒服;记得我背着她过下楼、过地下通道,招手拦出租车送她去医院的情形。而我一直清晰的记得和母亲闹的不愉快,不听父母的劝阻就要返回工作地的,而妈妈一直追着我劝说、或者说是苦苦哀求我”有事好好说,明天再走”的情形。都说经历越多,成长越快,原来记忆这东西,非得经过岁月的发酵,才能品出真正的滋味。

“养儿方知父母恩”,自己有了孩子,才越来越知道父母的含辛茹苦,越来越理解了父母的不容易。

我不记得真正懂得父母心是何时,但我知道他们为这个家的付出,养育我们四个儿女长大成人,为我们抵挡过风雨,忍受过误解。“养儿方知父母恩”,真正懂得时,那恩情早已化作血脉,在我们身体里日夜奔流。而今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忽然明白:所谓成长,不过是把父母给的爱,换个名字继续传递下去罢了。

以下为摘抄:

养,是血浓于水的恩义。父母养育孩子,从蹒跚学步,到成家立业,事无巨细,点点滴滴,即便耗尽所有精力,却依然甘之如饴——一个 “养”字,几乎涵盖了一个生命从幼小到成熟的全过程。

养,是世代传承的孝心。赡养父母是为人之本,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最先接触到的就是父母,最先感受到的就是父母的呵护,因此对父母的爱重和感恩,从这一刻起就要浸润于心。

养,体现着志趣和品味。修心养性,是古代文人雅士的追求。

养,是一种特殊的缘分。亲情血脉的延续与互动,完成在养育与赡养的循环里。同时,养的过程,也是人文精神与社会价值的传递。

养,是一种坚韧的智慧。养精蓄锐,这里的养,是休息,是一种以静制动从而克敌制胜的办法。韬光养晦,这里的养,暗藏着等待与忍耐,有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

养,是世代传承的孝心。或许,世界上最可惜的事情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在,而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我已长大,你还未老;我有能力报答,而你仍然健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