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金刚经 分三十二分,梁昭明太子之功德也,惜其义未明,兹改判为二十分,因前后经句,文同而义异,学者每苦于不明经义之所在,故每分加以说明,以清眼目。又金刚经论,流传中国,在梁后数百年,古人有未及见者,注述是以不同,又讲经与随说及开示法不同:对人开示,应以人为主,相机而酬,可就听者之程度而深浅之;若讲经则普对大众,应以经为主,极度难普及于听众。如说大乘了义经,只可就决定了义说,视座下听者,一切皆大阿罗汉,住于八地者然,不当稍事迁就,以为不可教授而改其经义也。故讲经只可为已修证者说,在近世毕竟当机者少,若并经文亦未研究,骤聆法要,则领会更不易矣。
金刚经乃入大学之教科书,但无论初修久学,内道外道,男女老幼,识字或不识字,无不喜读此经。则知因缘之不可思议矣,其夙世必读诵此经,然则学佛又岂可以今世论,视为初学而轻视之哉!彼死执三大阿僧祇者,可以悟矣。
金刚经之所以分为三十二分,是梁昭明太子的功德。在这之前,金刚经 经义还没有明确。那时候改为二十分,前后经句,文字虽然相同,但是意义完全不一样。学习的人每每都被这不明不白的经义困扰着。所以梁昭明太子每分加以说明,以清眼目。
现在金刚经的论述流传中国,在梁后数百年间,也没有见过的这么好的注释。
注述之所以不同,是讲经时候与随缘解说时候的不同导致的。
在对人随缘开示金刚经或者开示佛法时引具金刚经的时候,应该以人为主,不同的时机进行不同的开示,可以根据听众对佛法理解的深浅来进行不同程度的开示的。
但是如果是讲经说法时,面对的是普罗大众,这时候应该以金刚经为主,所以在普及给大众时候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或如来)说法是大乘了(liao)生死之义经,就只能就了生死的义来说此经。(如来)座下听法者,都是大阿罗汉,修证境界住于八地者。所以讲经者不应当有所迁就,以为不可教授而擅自改变 金刚经的经义。所以讲经只可以为已经有修证者讲,近代世界中能够契合世尊说法的时机与关隘的毕竟是少数,当机之时如果经文都没研究过,突然听到法要,则更不容易领会。
金刚经是进入最完善境界的教科书,现在无论是初修还是久学,内道外道,男女老幼,识字与否,没有不喜欢读金刚经的。这样看来可以知道此经的因缘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人们轮回中必读的经典,是学佛不可轻视的经典。由发心至成佛的修行期间不停地研习金刚经,可以明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