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伊始,万象更新,茶暖书香
自当不能少了读书这件事
新年阅读的第一本书是魏小河的《读在大好时光》
选择的原因很简单:
为让自己在新的一年有更效率的阅读
对我这种业余阅读爱好者且没有读书天赋的读者来说,借鉴别人的阅读经验或许是一条捷径。这本书,主要是作者的阅读分享,类似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所写的《斯蒂芬哈珀在读什么》的风格,根据时间的划分作为整本书的结构,再依此归类自己读过的书,五花八门,风情万种。作者关于读书及评判方面确实厉害,且切入点各有千秋。
今天只是想谈谈读书这件事,也算是给自己2018年的阅读提供一种参考。
读书这件事,到底为了什么
1、读书带来思考和认知
每个人对其意义的阐释也不尽相同。在我看来,读书就是思考与认知,可能短期不能为你带来直接的财富和提升,却能有助于你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改变你对这个世界的态度,让自己变得更加独立、更丰富、更自由,从而重塑自我,我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读书改变命运吧。
2、读书丰盈真我及周遭
读书,可以不断丰盈、充沛自己的内心,你认识到自由的局限,学会了对认识的把握;认知到了道德伦理的天度,学会了原则礼法;认知到了苦难挫折的必然。深夜寂静,一本书、一杯茶、一个书外的自己、一个思想深处的真我。孤独方能遇见真我,而读书恰是孤独的。
坚毅坦然地直面周遭。仁义礼智信,让我们学会了诚实敬重,懂得了容易和困难、前进和后退、诱惑与本心、理智与冲动之间的取舍。
贾平凹先生说过:“好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如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3、读书提升感受和审美
每个人的目的不同,每个人对读书的感受自然不同。有人选择成功类的书,希望人生的改变能够寻求要一段捷径;有人选择知识性强的书,是为了应对考试,以获取更高的学历,或为工作增加砝码;有人是为了丰富自我的精神需求,为心灵寻求一点慰藉;有人是为了打发时间。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我想每个人都能在读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因为每本书都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只是个人关注点不同罢了,这也是继续读下去的动力和源泉。读书就是一种享受,体会到生命中的美好与丰富,享受在书的海洋中自由遨游的快乐,享受读书带来的愉悦和自我精神的升华。
读的多了自然品鉴力就提升了,不仅仅在书的选择方面,更在于对每本书的语言、内容、写作方法等方面给出自己客观的评价。作为一个业余阅读爱好者,起初读书也是很繁杂,许多时候全凭个人感觉或者书名来选择购买图书,有时也是看各大电商榜单或豆瓣评价来买书,以致在购书方面也走了些弯路。只有读的多了,有了比较,通过阅读、思考,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了,选择的书可能更加有意义。每到岁末在豆瓣上看到别人的读书总结,有的多则200本、少则几十本,这着实然我感到自行惭秽,因为工作原因,我的闲暇时间很多,但是读书却出奇的慢,而且阅读的质量不高。读的多了,越来越发现自己知识的匮乏,读书读多了,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那一方面的书。
4、读书真的很占用时间吗
读书这件事,许多时候我们的时间被工作、家庭的事务分解的七零八碎,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阅读。其实,许多琐碎的时间我们都可以利用起来,就像《读在大好时光》这本书的目录结构,我们可以利用早起、午饭后、晚睡前阅读,也可以利用乘坐交通工具的时间阅读,当然根据时段长短的不同,阅读类型也不同,否则可能会影响阅读的质量。
散文游记、古代经典、小说之类完全可以拆开来读,2015年每天去学校路上要乘坐两个小时的地铁和公车,利用一个月时间阅读完了阿耐的《大江东去》,买到纸质书后才发现三大本原来那么厚。在读斯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我每天读一到两页,然后仔细品味,形成一个小模块,然后一个章节读完的时候再串起来通读一遍,这样就会系统的接受书中的内容,这样可能阅读效果更好些。
阅读贾平凹先生的《游戏人间》和林清玄的《淡品人生》都是在早晨醒来时或晚睡前,每天都有小小的收获,一口气读完效果就不见得好。有时候周末大块时间较多,就读一些大部头。像《世说新语》这类古典、《好好说话》这类更多在于实践的书籍,那只能每天阅读一点点,需要长期的过程,因为人的知识接受、消化能力有限。
汪中求在一次演讲中说:“不同的阶段读不同的书,一类是用眼睛去读,主要帮助我们获取愉悦、兴奋或者快乐;一类是大脑读的书,主要是获取知识、谋求生存;一类是学会用心灵去阅读的书,主要是为了获取智慧” 。
针对不同的书,我们的读书时段也不同,例如有些人在上午精力最旺盛、思想最集中的时候就选择读一些抽象性、知识性较强的书,当到了一定时间大脑出现疲劳的时候,又会换读一些比较轻松有趣的书。读书这件事,在时间、内容的选择上,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一套法则。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再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这类似的俗语都表明读书这件事,因为每个人认知水平、思维角度以及阅历的不同,对每本书的评价也不同。关于对书的评价,我着实属于低能儿。
以前喜欢看小说,更多注重人性的东西,而考虑社会性、时代性等深层次的东西较少;看一些历史类书籍,我总希望在当中找到现代的影子,然而有些人可能会从作者的写作语言、思路、历史事件真实度以及历史观点去评价。我想以上种种有时也是读者有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在作祟,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这样的结果可能导致有些人对一本书评价特别差、特别好的缘故。
读书本来就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这和自己的认识度、思维有关。每位读者就像一个磁铁,希望在阅读中能够寻找到类似铁屑之类的东西。
读书这件事,是很个人的事情,别人的永远是别人的
有时候很简单,有时候也很难
阅读之路走起来轻松,难的是上路的决心
2018新征程,你我相伴行
阅读中,获自己所需、成自己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