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看到这个电影标题,真的不明白为什么要起这样子的名字:狗,十三,有什么联系吗?会有很多的联想,但就是没有想到这代表的是我们无法倒带的青春。
一条狗,一个碎女子,一个重组家庭,一段成长的故事。好像,因为狗的出现我们才能更好的看出人的变化。也好像因为人的不同,我们才能看到狗的态度。总之,在我们生命旅途的前半段,总有一个代表会出现来教会我们什么,再离开。无论,那是不是狗。
当镜头拍向李爸爸(果靖林饰)在产房门口的表情时,我想可能这是本片温情的开头,每个迎接新生命到来的父母都会对自己的人生角色变换而产生或激动或感慨或眉飞色舞或喜极而泣的感情,毕竟这代表了自己生命的延续。但是转头就扫向了逼着李玩(张雪迎饰)改志愿,在老师的一再暗示下,在爸爸的虎视眈眈下志愿被逼改成英语。为什么人一定要做出自己不喜欢而在别人看来是正确的选择呢?这可能是青春来临的第一个信号,也是第一个问号,因为我们那时确实说服不了自己。
见到表姐的男友,本来没什么意思,但是在全家人对因为狗丢了自己执意寻找的行为一味谴责的夹击下,好像这个不太熟悉的人反而可以倾诉自己内心对家人没法说出的话。因为即使说出来也不会觉得不妥,后来懵懵懂懂的青涩感情也算是一部分。因为这样的时候顶多会觉得奇怪:因为那些平行时空与喜欢和爱之类的理论是我们对青春产生好奇的第二个信号。不过,以后这样的事儿还多着呢。
在因为“爱因斯坦”丢失又经历爷爷摔伤奶奶走失之后,我也加入了埋怨李玩的队伍中。家人的过错已经尽力去弥补,更何况大人做了我们做不到的,当结果并不如我们所愿时我们也并不能说出什么。毕竟,我们本身就做不到。可是,没有人问过李玩想怎么样,而她提出找狗的要求也只是大人眼中无理取闹的理由。后来我才发现,可能只有“爱因斯坦”才是李玩最贴心的伙伴,它的世界那时并没有别人可以动摇她的地位,可能对她来说连家人都做不到。发现自己不被理解,可能是青春发展的第三个信号。
重组的家庭免不了会有新成员的加入,而在热闹的生日场景背后,她才发现并没有人在意她的想法和感受。一切只因为弟弟小,不懂事,而她已经长大了。我们注重自己的感受并不是矫情,而是当一个人跟我出现在同一环境之后产生的比较之后,缺乏安全感才是趋使我们内心深处产生情绪波动的原因。因为弟弟的出现跟自己成长的比较,因为弟弟而对自己之前生活和现在生活产生比较,因为爸爸和阿姨对待自己和弟弟态度的比较……这种比较让我们最后看到了遗憾错失的天文展览。当本身获得的爱在并不多时还被分割,所产生的极度不安全感才是最失落的感觉吧。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可能是我们青春进行时最明显的标志。
最后,可能我们都习惯遗憾了:爸爸遗憾没有遵循李玩的意愿而在电影结尾处李玩获物理竞赛一等奖时说出“我不是个好爸”;高放遗憾的是他的喜欢始终无法向前一步,即使是纹身也不代表永恒;表姐遗憾的是她看出了高放对李玩的情感,还有“爱因斯坦”明明出现了却无法再领回家,而李玩可能在表姐眼里也不是以前的表妹了吧。
李玩遗憾的是习惯不再轻易吐露自己的想法以至于在叔叔给夹了一块狗肉时即使震惊也云淡风轻的吃了下去,因为她懂得了顾全大局隐藏情绪;她遗憾的是在爸爸和阿姨与弟弟之间她始终就像是个外人,无论怎样都没人可以一直站在她身边;她遗憾的是没有找到真的“爱因斯坦”,而又重逢“爱因斯坦”时她已经学会了因为没有把握而先退一步看看狗的反应,果然,她失望了,连狗都已经不记得她了。那句笑着说出的“我还怕它会认出我向我扑过来”,转角又独自哭泣,是希望落空之后最后的解释和结局吧,因为我们还是在向前走,还是要向前走。
最最遗憾的是,我们都变了!
文豪泰戈尔说过:青春是没有经验的任性。我们对自己的父母任性,对朋友任性,甚至是会对狗任性,但是我们却在成长过程中埋没了对自己的“任性”。我们曾经说出的“不”变成了“是”,曾经认为的“能”变成了“不能”。在最后看着弟弟滑冰时,可能李玩心里也在想,希望他以后能够获得足够的爱和底气然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青春足够任性才能不用去经历那些“还多着”的事情吧。最重要的是,要做自己!让那些还多着的事儿,就只对事儿,不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