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学习第六章“行为主义理论与教育”的有关内容。对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我想每个教育者都应该比较熟悉,也自觉不自觉的在教育中常常实践之,比如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强化等等。但是把它看作一种哲学研究,倒是比较新鲜的观点。事实上,一般的行为主义都把自己定位于科学家。但是,多数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确实依赖于人性假设,而这恰恰是一个哲学史上长期研探讨的问题,因此,把行为主义纳入到哲学范畴,倒也是可以理解的。
行为主义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对特殊行为的细致研究来理解人类的一般行为。因此,可以认为行为主义与实在论有某些相似之处。由于唯物主义主张,现象可以通过物质和运动的规律来解释。所以从研究方式上分析,行为主义无疑也是一种唯物主义,因为他们一直强调身体是物质的,行为是运动的。他们认为,没有被隐藏在科学现象之下的“内在的”真实,因为真实的事物都能通过外在的、现实的和可被观察的行为反映出来,因此,完全有可能通过了解行为的规律来达到控制行为的目的。极端的如华生,他认为环境是行为的主要塑造者。因此,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以及使之成长的具体条件,我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把他们随意地培养成各类行家——医生、律师、艺术家、机械师,甚至乞丐和盗贼,不管他们父辈的才华、嗜好、秉性、能力、职业和种族有何差异。而行为主义理论的后期代表人物斯金纳则认为,为了改变文化和个体,行为必须要改变,同时改变行为的方法就是改变起强化作用的相倚性联系(文化和社会环境),即可以通过行为结果的好坏来强化行为,对好的结果予以积极的强化,而对坏的结果则予以惩罚。因此,他致力于研究价值和善,并希望建立一种方式来替代无规律的偶然的训练。(1)指定所期待的结果,即需要改变什么以及怎样进行测量;(2)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减少使教育复杂化的不良刺激物;(3)选择适当的能引起所期待行为表现的强化刺激;(4)运用即时强化开始塑造所期待的行为;(5)一旦一种所期待的行为模式形成,慢慢减少这种强化刺激的次数;(6)最后,评价结果同时对其今后的发展进行鉴定。尽管许多批评者认为斯金纳所提倡的教育并非真正的教育而是训练,但他反过来也指责那些所谓的教育并非真正的教育,因为它们缺乏强化,没有及时鼓励学生进步。总之,行为主义介入教育,必将带来很多与控制和民主程序有关的哲学问题,但它的应用以及明显的效果使得它在教育过程中受到了密切关注。纵观行为主义的教育理论,可以概括如下:
◇学习观:通过动物实验,提出学习就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就是通过不断的试误过程,逐步发现正确的反应。
三条学习律: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
◇课程观:强调行为目标,强调由简到繁的累积,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强调个别教学;强调系统设计;强调教学技术;赞同教学绩效、成本—效应和目标管理。
◇教学观:强调教学目标实现;强调从局部学习累积到整体;强调教学目标细化;强调操作性练习;强调评价要对行为变化的观测为依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情感、操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个领域确定不同学习水平,再对行为进行评价,常用的行为动词:知道、了解、记住、掌握)
◇可取之处:程序性学习,确实可以通过大量的重复练习进行强化,建立稳固的联结,从而形成必要的技能。
◇商榷之处:学习不是刺激—反应的简单联结,有些需要认知策略的介入;学习不能理解为大量的机械练习;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学习结果不仅体现在知识的累积,还反映能力、情感、个性的发展。因此,行为主义理论受到了如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的极大挑战,而就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而言,行为主义心理学确实存在着先天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