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最初的含义是举荐的人才,到了明代才把乡试登第者称为举人。清代沿袭明代的制度在各省举办乡试录取人才,本省籍的秀才、贡生、监生都可以参加考试。秀才和贡生前面说过了,监生也在国子监读书,一般分为恩监、荫监、优监和例监。恩监是由于皇帝加恩得以进入国子监的学生;荫监顾名思义就是靠着父辈功劳地位按照制度成为监生;优监则是由秀才中附生选取进入国子监;例监则很简单了,出得起钱就能买到这个身份,左宗棠为了赶时间就花钱买了一个监生的身份直接参加乡试。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因为时间正好在8月间,所以又叫做“秋闱”,但是直隶的考生例外,他们在顺天府乡试而不是省城。一般八月初八入头场,八月十一入二场,八月十四入三场。乡试的地点叫做贡院,湖北贡院头门也就是龙门前有个大牌楼上书“辟门吁俊”,左牌楼书“明经取士”,右牌楼书“为国求贤”。江南贡院算是规模最大的的,有上千的号舍作为考生答题、休息的场所,宽度勉强能让两个人并排站,想躺下的话只能蜷着身子;墙上装有上下两块活动木板,上为桌下为凳,晚上这两块木板并起来当床用。贡院四面有两层围墙都覆盖着荆棘,四角上还有瞭望塔,院内所有活动都在监视中。
负责乡试官员都是从中央选派的,每省派正副主考各一人,一般在翰林院任编修、检讨都有机会得到这个差使。虽说古代有奔波劳累之苦,但这个差事算是有名又有利的——即当了一把受人尊敬的“座师”,地方官员还有大笔的程仪孝敬,绝对的有名有利,这对于穷京官来说有相当的诱惑力,所以大伙都抢着去。曾国藩去四川做了一次主考就弄了几千两银子,可见这趟差出得相当值。
考官也分为两种,负责阅卷的主考等人称为内帘官,不得随意出入大堂;在外面负责监考关防的官员称为外帘官,内外帘官不相往来,有事在挂帘处接洽。贡院考试的总负责人监临是巡抚,最初也有以布政使为监临的。监临和正副主考朝衣朝冠全副仪仗开路入闱,坐的是显轿——就是没有顶棚帐幔的轿子。最有意思的是轿子后面还会抬着“抬堂”,这个东西就是用来腰斩的铡刀,用来震慑官员不要徇私枉法——这个真的用过一回,雍正年间的俞鸿图就因为家人贪赃枉法泄露考题被腰斩,断为为两截还没死,在地上蘸血连写几个“惨”字而毙,后来因为太过残忍不用这种刑罚,所以也就成了做样子。在二月河的小说《雍正王朝》里,被腰斩的变成了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
乡试以监临为主,阅卷一般从知县中抽调得力人员,称为“同考官”。同考官负责阅卷荐卷,推荐没有被录取的叫做“出房”。一般正主考录取单数,副主考录取双数,所以解元必定是正主考录取的。发榜之前,自主考、监临以下参与乡试的官员依次列坐,监督按卷拆封写榜的过程。按照惯例写榜是从第六名开始横写,前五名留出空白,等到正副榜都写完了,再添上榜首前五名。
最初考完试大省放榜在九月初五日之前,中小省在八月末,但是这样时间太紧阅卷难免会草率,康熙年间又放宽到了大省在九月十五日之内,中省在九月初十之内,小省在九月初五之内,这个时候发榜刚好是桂花开的时节,所以乡试放榜又被称为“桂榜”。乡试的考试结果分为正榜和副榜发布,按照录取名额录取的算是举人发布在正榜上,正榜第一名叫做“解元”;副榜上的人可以走贡生这条路,也可以参加下一次乡试,不能算作举人。
发完榜,考官们才能离开贡院称为“出闱”。中举的人称主考为座师,同考官为“房师”,其他考官为“受知师”,分别要拜见送礼的。乡试完了以后自然要举行庆典,这就是著名的鹿鸣宴——簪花典礼和它比起来就差了许多。主考、监临、学政、内外帘官和新科举人一起参加,时间一般是在发榜的第二天。首先是主考的人行谢恩礼,新科举人们拜见乡试官员,然后发给新科举人们衣帽顶戴等。最后大伙入座,开始唱《鹿鸣》诗,跳“魁星舞”,希望来年的会试能考个好成绩。
举人和秀才比起来算是天壤之别了,俗语有云:见过穷秀才,没见过穷举人,可见二者的待遇差距。范进当秀才的时候穷得要到老丈人那里去打秋风,被骂得狗血淋头还不敢还嘴;等到中了举人老丈人立刻恭恭敬敬的,邻居们也忙不迭迭的送鸡送米,张乡绅也过来拉关系送银子送房子。不到三个月,范进连家仆丫鬟都备齐了,其他的就不用说了,可见举人在一般人心中的地位,也难怪范进一听说中举就疯了,这一切都是因为举人可以做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