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滴滴快车的老用户,尝试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定义滴滴快车的数据分析指标。
1. 业务量指标
日出行人次:即每天的订单数目,观察数据,特别是异常值。某些日子数量大增,会是因为哪些原因,节假日还是天气的影响。找到一定规律之后,可以作为开展促销活动的依据。高峰日子还是低潮日子推出活动?值得商榷。高峰日子打车的人本来就多,促销的话增加的营业额和成本之比是多少,汽车供应量能否跟上?
月出行人次:每月订单数目。用于比较每个月的业务量。
出行人次同比,出行人次环比:如果增长速度放缓或者不达预期,则要采取营销策略刺激业务量增长。
2. 业务金额指标
日营业额、月营业额、营业额同比、营业额环比;
月盈利、盈利同比、盈利环比;
对于公司的财务来说,这组数据较有指导意义,特别是盈利数据。经过前期的大量投入,烧钱式营销,滴滴快车已经调价数次。滴滴出行2015年营收超61亿 但亏了10亿美元,2016年营收没有查到,但距离滴滴投资方期望的千亿估值,相信还有很大距离,如果无法实现盈利能力的大幅提高,恐怕千亿估值难以支撑。
3. 客户量指标
乘客人数即注册用户数,乘客人数月增长率。后者比前者更有意义。
司机人数即注册用户司机数,司机人数月增长率。后者比前者更有意义。
活跃乘客数,活跃乘客占比:用特定指标筛选,比如15天内的订单数目。针对活跃乘客和其他乘客采用不同促销手段,比如活跃乘客发送更多的优惠券,但是折扣力度小一些。非活跃乘客发送数量少,但折扣力度大的优惠券,吸引订单。在执行一段时间的的促销策略后,结合活跃乘客数、活跃乘客占比的变化分析策略是否有效。
活跃乘客的转化:即本月有多少乘客从非活跃变为活跃,多少乘客从活跃变为非活跃。
如果再复杂一些,可设计模型计算乘客的活跃度,根据活跃度的值分类和营销。
活跃司机数,活跃司机占比:用特定指标筛选,比如10天内的在线时长。据我了解,滴滴快车是系统自动派单,所以不存在是否主动接单的问题。对活跃司机和其他司机采用不同鼓励手段。
4. 其他
每天的平均出行等待时间:这个数字应区别对待。如果较小,不等于每个客户的响应时间都是可接受的,因为订单数多,较长的响应时间被拉低了。但是平均等待时间较长,则说明系统调度存在问题或者司机严重不足。
每天等待时间超过X分钟的订单数:这个数字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提高乘客的使用体验。滴滴快车似乎有一个最长等待时间(3分钟?),超过以后订单就自动取消了。但我最近叫车都有接单,无法确定。
日取消出行人次:分为客户主动取消和到达最长等待时间后自动取消两类。如果第二类数字增加,说明打不到车的情况增多,将影响客户出行体验。
月投诉次数:该数字应控制在一定范围,投诉的增加将导致客户流失。
以上指标均为定量指标。
虚荣指标:乘客人数,司机人数。这些数据只会越来越大,却无法显示系统的业务变化,也不能用以指导下一步行动。其他指标为可付诸行动指标。
探索性指标:活跃乘客,活跃司机,以及活跃和非活跃类型之间的转化。假设活跃乘客转化为非活跃乘客的数量大于相反方向的数量,说明客户正在逐渐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