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四世同堂》,最痛快的情景莫过于祁老太爷极怒中揪住瑞丰脖领子扇出的几个大耳刮子。这是最小社会单元的权威家长在辨明时势之后的一次雷霆之击,即便家庭的纠偏没能阻止瑞丰这个超级顺民在日本 人侵略统治的不归路上越走越远——昼夜之间,惟余棉袍归家,但却又是千千万万个社会单元的一个代表,一次宣言——温和如祁老太爷的大家长们对侵略者的一次明确的表态、以家庭为单位的凌厉出击。
在这些家庭单元中,如瑞丰般偏离了民族的道德性、文化性者,寥寥?泱泱?抛却惩奸除恶的罪名,瑞丰们的际遇,无不是每个家庭的切肤之痛,快哉?悲哉?惟如瑞宣所感——悔之晚矣。
乱世出枭雄。皇城根下、骄傲而满足,不乏谦恭内敛的北平商人、手工业者、艺人、各色百姓们,带着对故乡深沉的情感,百般不情愿的自原本平静的日子里蜕变、成长,一步步的、被动的、看清、接受侵略者真实而丑恶的样子,自然而然的激发起真切的爱家人、爱北平、爱国的情感。最终破茧,拾起反抗与自卫的矛与盾——前提不是恨,而是爱。
人性解放可敬与可鄙的界限、大赤包、菊子、瑞丰、晓荷们之流与瑞宣、瑞全、钱先生、高弟诸位的分别就在于此——是否全盘舍弃道德性、文化性、民族性,是否在何种情境下都能坚守原则、心怀大爱。
所谓道德、文化、民族性,都根植于人性。不是道德塑造人,基本的人性、人的存在中天然中蕴含着道德——道,与存在息息相关的道德标准无需卫道士依然坚不可摧。不是文化造就时势,时势的每个此刻,无不书写着文化的曲调,感受了芸芸众生的温度的文化无需卖力宣扬而深入血脉,是社会自由生长的营养液。不是民族性令人们有了凝聚力,而是人性中互相影响彼此关爱的天性成就了民族性。最质朴的民族性背后,蕴含的是这个民族不可战胜的力量,无言的感召勿需语言渲染,胜似万语千言。
调转过来是束缚,顺流而下,是天性。大道无言,道德性蕴涵着自然生生不息的生人之爱;一个赋于涵养的社会文化性具有海纳百川的容人之爱;民族性的凝聚力背后,是源自同根同戚的成人之爱。天性不需要教化,所以才有那首the wall。教化不应是谁手中的权力,是爱的代际传承与碰撞,延续了人类的文明。
人类社会宣扬人性解放已然久矣,在此过程中,受到挑战和颠覆的对象是束缚,亦或真正的人性,是未来社会道德清明与沦丧的关节所在。真正符合人性的人伦纲常无论何时都不应被挑战与厌弃。雷峰精神不能死,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尊贤敬老的传承不能舍,诚信友爱的交往标准不能忘。
回到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细述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老舍先生的描述是如此沉稳,分析透彻入骨,饱含现实的无奈、生活的温吞。年轻冲动的岁月才很难一字一句的读进去。每每在仿佛无缘无故的愤怒中摔掉了书本。
岁月是把杀猪刀。
很多人恐怕都是如此,非要尝遍人间百态,才能获得些许顿悟,令心无论何时都力求沉静。孔夫子尚且七十自在不逾矩,愚钝如我辈,奈何。
幸而有经典,伟大的心灵照亮人类文明来时之路,令后来者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窥现实的真实样貌,不至于活在漆黑的世界。
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