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分”即为“半”。《春秋繁露》中提到:“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时,全球昼夜等长。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
阴阳各半,人至中和
古人认为,在秋分和春分时,阴阳也达到了各半的平衡。而做人如果也达到了阴阳平衡的境界,则可称为“中和”。
《中庸》里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是“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没有过度也没有不及就是和。
“中”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道理,达到“中”与“和”的境界,万物就可以和谐共生了。天地阴阳达到中和的状态,则褪尽了酷暑的热烈焦躁,更未到冬季的寒冷刺骨,空气中带着清新的稻香与白露的滋润,令人内心平静,开阔惬意,就是一年里最好的时节。
天地有阴阳,人间事同样有阴阳,是的非的,好的坏的。心胸够大,才能容得下二气对冲;心地够正,才能心不动使其贯通为畅达一气。这就是大气的真谛。
中华文化的根本,就是“中和”二字;几千年来的最高追求,就是入中和之境。
中,是中正做人。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做人首先要立身中正,正道直行,做事光明磊落。
中,是中庸处世。不偏不倚,凡事把握一个度,话不能说满,事不能做绝,凡事留有余地,则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然后是刚柔并济,最后是通达静定。
和,是圆融调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圆融调和,是遇事思虑周详,拿捏有度,积极寻求解决之道,结果才会皆大欢喜。
和,是低调谦和。《周易》乾卦上九曰:“亢龙有悔”,当人或事物达到顶峰,就会从盛渐衰而萌生悔意,因为顶峰时期是不会长久的。这就是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避免衰败的惟一法门,只能是保持谦和谨慎。
人至中和,“月未全满,花半开”才是人生最美妙的境界。
人生,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所有的节气都不仅仅是一个节气,它也是人的生命阶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基本上不是白昼长就是黑夜短,就像人生总有是是非非,少有平衡。
秋分也启示着我们,人生的起伏就像春夏秋冬一样,有其自然的规律,人生的机运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总有一天,一切都会走向平衡,就是:一半烟火,一半清欢。烟火是入世,清欢是出世。一半烟火,一半清欢,就是在入世与出世之间行走,身在红尘,心在水云间。
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那是人生之烟火味,谁也离不开的生活本真。所以,做人既不能一味地清心寡欲,不食人间烟火,远避车马喧嚣的尘世,也不能被物欲横流的世界所淹没,当是处在繁华之中,却仍旧能使心灵归于平静,于纷繁的世间,洞明世事,知晓人情百态,却始终以赤子之心待之,只做简单真实的自己。
正如秋分的山野之间,一半浓了,一半淡着,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