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什么?
普鲁士军事专家克劳塞维茨在他的著作《战争论》中写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在非常多人的眼中战争又其实是政治的失败。2022年,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了“特别军事行动”,以期通过战场上的胜利,破碎乌克兰加入北约的“美梦”及遏止美乌针对俄罗斯族生化武器的研发——在这里战争是获取政治筹码的手段。2023年,哈马斯大举进攻以色列,志在重创他们在政治与宗教上的双重仇敌,夺回本属于他们的土地——这是多年来西方干涉下巴以和谈天平倾斜,难以为继导致的苦果。
无论是作为“主谋”还是“催化剂”,政治都是战争的核心。然而,这样涉及数万人的生命与文化存亡,乃至关系到全球所有人的道路与命运的“大规模暴力对抗”真的仅是以政治为重点的吗?
《德累斯顿:一座城市的毁灭与重生》通过描述一座城市在二战中的历程,让我们在极近的距离下观察战争、审视战争,并重新思考:战争究竟是什么又关乎什么?
全书从德累斯顿犹太人遭遇的驱逐与迫害,人民艺术文化生活受到的审查与控制开始,再到这座城市作为重要战场的遭遇,最后以它的战后重建收尾,围绕“平民是否可以成为合法的军事打击目标”这一问题,穿插“德累斯顿是欧洲历史文化名城”的反复表述,在纳粹及其帮凶、盟军官兵与平民、德累斯顿的普通百姓等之间不断切换视角,为我们铺开了“二战中一座城市的命运”细致而又全面的画卷。
令人惊讶与钦佩的是:全书略写纳粹反犹(可能是因为作者认为有关文献及公众对此的了解已经够多),详写盟军不断堕落的战争策略——从只袭击军事目标,到破坏文化地标,再到对无辜平民进行无情伤害,尤其叙述了盟军对“军事目标”的定义的变换,及英国时任首相丘吉尔等重要人士对空袭平民的态度转变与事后的遮掩,并以广岛1945年8月6日震惊全球的核弹爆炸与德累斯顿1945年2月13日惨绝人寰的连环空袭(2.5万人在一夜之间被抹杀)相呼应,再加上双重视角的详尽描绘——盟军空军士兵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所带来的紧张与扭曲,和德累斯顿市民在空袭前后所遭遇的苦难与悲切——作者辛克莱 · 麦凯成功地驱使了人们去反思战争中何为正义?打击方与被打击方是否都是受害者?以及付出这一切高昂代价到底是为了什么?……
对于这些问题,作者并没有给出自己的答案,他提供的只有冷静客观和角度丰富的叙述与描写。
“后来他发现了另一个视角,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轰炸机机组人员任务的黑暗本质:他们的形象如同(电影中)寻找圣杯的骑士——他们远行到一个充满危险与未知的新世界,追求崇高的目标,他们中的许多人会在途中死亡,那些最终返回的人,在见过黑暗后,蒙上了一层忧郁的阴影。”
“这些炸弹改变了空气本身,以瞬间的超音速冲击取代了可呼吸的氧气,能够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将人体肢解,或者挤压人体内部的器官,几乎能把肺全部挤出来。心脏会剧烈地收缩和膨胀,无数血管、静脉和动脉会在一瞬间破裂。伴随爆炸产生的热辐射,使大气成分变得富有弹性,膨胀,又立即压缩,就像天空在挣扎着呼吸一般。”
“很多人在那天晚上也有同样的冲动:一方面是为了确认自己所爱之人是否安然无恙(似乎很少有人想到他们可能没能挺过来),另一方面是想满足自己探索这座燃烧之城的强烈欲望。这不是一种病态的动机,而是轰炸的感官攻击带来的焦躁能量的表现。”
“飞行员梦见自己被困在燃烧的飞机里,于是拼命翻滚,甚至从床上摔下来,因此受伤。医生们在机组成员任务快要结束的时候对他们进行检查,注意到这些年轻人在一年的时间里苍老了许多,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老15岁甚至更多。在不执行任务的日子里,有些人沉默寡言,有些人容易突然暴怒,还有一些人则表现出强烈的性欲。”
“还有一些人再也无法忍受充斥着有毒气体的闷热地窖,回到街道上,却又进入了一个巨大的熔炉:大火正在席卷任何能被高高卷起的东西,迅速将其吸进旋风之中。一名年轻女子看到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孩子在炽热的街道上挣扎,孩子在一瞬间就被卷入炽热的火焰中。还有些人被他们的鞋子判了死刑:他们的鞋底化了,或干脆在冒泡的黑色柏油路上着了火,脚上没了鞋,起了水泡,很快就被烧焦,他们跪倒在地,双手也瞬间被烧伤,最终无法动弹。 有些人死在了原地,有些人则被那股不可思议的风卷走。”
……
幸好,在一段又一段对敌我双方来说都十分黑暗的描写之后,作者给了这本书一个温暖的结局——德累斯顿重建并恢复了其文化与光辉,而留下的战争地标圣母教堂的断壁残垣也在2005年修复完成——新建的城市唤起着人们新建生活的希望。
战争究竟是什么又关乎什么?也许记忆与思考同答案一样重要。
| 书籍信息
书名:《德累斯顿:一座城市的毁灭与重生》
作者:辛克莱 · 麦凯
译者:张祝馨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2-01
ISBN:9787549636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