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难免遇上些不顺心的事。
单位里挑剔的女上司,跟伴侣沟通不了的时刻,邻近青春期开始叛逆的孩子......,问题摆在那里,任你如何抗拒,怎么折腾,它自岿然不动,怎么办?
只能自己拐弯,既然山不会过来,我就走过去,变则通!
爱因斯坦说,疯狂的定义就是用相同的方式做同样的事,却期待不同的结果。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就是这么疯狂,被自己的心念捆绑,一遍遍重复无效的模式,却期待不一样的结果。
所有的绝境都在心里,心念转了,外在的难题才有可能化解。“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绘的不仅是外景,更是心境。
昨天在网上看到笑妈英语组织了一个“反焦虑妈妈联盟”,不禁心有戚戚焉。这段时间,我也有很多焦虑,各种压力。最牵肠挂肚的当然还是孩子,本来就不是省心的娃,随着渐次进入青春期前奏,情绪比以前强烈了很多,以前说他,他不会正面对抗,现在翅膀硬了,嗓门比我还大,免不了硬碰硬,两败俱伤。还有各种具体而微的问题,睡觉太晚,磨蹭拖延,上课不专注,做事不主动,与小朋友冲突等等,哪件事都能让人抓狂,焦虑到不行,怎么办?
头脑本能地会去关注问题的表面,急于做出应该不应该,好坏对错的判断,然后陷入对立、纠结,各种情绪反应之中,结果就被问题绑架了。
好在心会转弯,不会真的被问题绊倒。
试想,若不把问题当作契机,修炼通达圆融的智慧,问题摞问题,层出不穷的生命又有何意义呢?何不把问题当作成长的机会,把抗拒、痛苦、愤怒、无助的情绪化为助缘,以觉知观照为支撑,去扩展内在空间,修炼自身智慧呢?毕竟,世界如此“险恶”,我们要内心强大!
心念一转,会发现问题的解决往往在问题之外。
佛家讲人人都有“本自具足”的智慧,向内寻,答案都在里面。这几年,经历的事多了,慢慢学会了等待,陷入焦虑或低沉状态时,暂时放开与问题的纠缠,凭一息尚存的觉知,借阅读、沉思、沟通、写作,一再地回到内心,有时真的就转过弯来,能够换一个角度,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宽广的格局来看眼前的问题了。
佛家讲诸漏皆苦,所有的不圆满,会以苦的形态呈现。一切情绪皆苦,因情绪背后是偏见,是无明,是对事物认知的局限,对自我判断和理解的执著。若沉迷于情绪,会错失深入内心,发现真相的机会。
心性的修炼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点滴的累积,毕竟积习已深,人性如此。拿我来说,焦虑时的情绪失控,以及过后的自责和挫败感,是很大的挑战。最近,时时提醒自己,耐心,耐心,再耐心,给自己,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万事无常,一切在变,耐心才能静下来观察,以事为镜。
孩子的教育根基还在爱,支持与信任,这些成人都很渴望的滋养,当然也是孩子成长所需的营养。有时候只关注问题的表面,急于去纠正,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陷入评判和指责的模式,治标不治本不说,还会制造新的冲突。孩子的成长是动态的,没有一劳永逸的妙方,过程中会一再挑战我们既有的信念,逃避和强制,都不是办法,只能随孩子成长的需要,保持弹性和平衡,不断去调整。
前两天,儿子早晨不愿起床,说他不想上学了。我感觉了一下,可能是出去参加击剑比赛,放假没能休息,身心有些超负荷的疲劳,所以也没焦虑,晚上让他早点睡,放学后带他去小公园玩一下,今天早晨就痛快起床了。
如果活在对立的思维里,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只能二选一时,自由度很低,常常陷入选择的困难,焦虑在所难免。但其实任何事情都可能有两种以上的解决办法,特别是人的情感感受,变化很快,绝不是非黑即白,所以需要保留弹性的空间。
在婚姻里,是要正确,还是要幸福?很多的吵架都纠缠在谁是谁非,谁好谁坏上,其实目的不在于分清是非对错,而在于内心深处的情感是否得到满足。纠缠于对错,让我们无法深入体验对方,从而错失了心灵交流的机会。长此以往,形成了刻板印象,我们开始与头脑中关于对方如何如何的印象互动,而无法再看到那个活生生的,流动变化中的人,当对方变成一堆标签时,关系就死亡了。
据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纠结于问题表面,有执念,无法跳脱,被困其中。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能够跳出问题,脱离对立,有智慧整合,有弹性空间。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回归如实如是,接纳本来。
看来,路还远,慢慢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