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蜂巢
最近忽然羡慕起古人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想到诸葛亮在隆中当个农民都能把天下大事摸得个底儿掉,而我现在报刊杂志新媒体、手机电脑APP、早起刷微信、半夜传视频,三头六臂都伸出去触摸这个世界了,却还时常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们都处于信息蜂巢,信息越放大,得到的信息越少”。多线索多层面多维度多时空的事情都呼啸而来汹涌而去,一不小心人就被淹没在各式的潮水中。
每天竟发生那么多事!整个世界随时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懂得了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惊涛骇浪电闪雷鸣的滋味。时间不再是封闭环境中的衡量尺度,对于事件边界外的某人更像平行世界里的镜像。不光对于不同的人是相对的,即便对于同一个人,也是相对的。新一代的技能大概是学会在不同的时空穿梭来去,犹如科幻影片中的穿越:上一秒可以悠闲地躺在妈妈的摇椅上享受下午茶,下一秒就可能参加一秒可以毁灭地球10遍的全副武装核武器的战役,你唯一需要做的,不过是轻松地点开电脑戴上耳机而已。
信息得来的如此轻易,就给我们整理它们带来了不小的难题————怎样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作为一个对全世界都感到好奇却不可救药地毫无目标感的飘一族,我去年的感觉是“怎一个痛苦了得!”——脑袋里全成了浆糊。
在汹涌而来的信息洪流中我需要找一个座标才不被冲跑。
二、“用自己的眼睛,看真实的世界”
世界在变,他人在变,自己也在变。当今世界,一方面,科技把你所能“看”的世界,无限扩展出去,另一方面,却又使你在现实中所能把握的空间无限缩小,这是事物的两极,多元化的信息给我们造成了可以自由选择的假象,只是假象。多元化是现在的时代主张,然而越多元,越扭曲。看世界的眼光从来不可能相同,现在想要寻找孔子“一以贯之”的“道”,不是件容易的事。任何一个观点都有与之相对的无数的反观点,任何一个“专家”也都有和他同等重量级的“反专家”,科技一方面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看”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却又使我们真正“看见”世界变得困难重重,这是事物的两极,一个悖论。
要“看得见”这个世界,第一个就是要有自己的眼睛。有自己真实的感受、有自己的情感世界、有自己的心智结构,一个人只有做真实的自己时,真实的世界才会开始在他面前显现。
别人告诉你“糖是甜的”,假如你没有真正尝到过甜的味道,即便把这句话背得滚瓜烂熟,也不可能体会到那种味蕾上的快感。现在的很多人,生活内容除了吃和穿,就是表演如何吃和穿,以及看别人表演吃和穿。当今中国是一个物质与信息飞掠、思想与情感贫乏的时代,因为太多的人从来没有用上自己真实的感受生活。尼采说:“你站在你的生活之外,为你从来没有过过的生活悲伤。”,现在的人们旁观得太多,感受得太少,评论得太多,经历得太少,站在生活的河岸之上不敢涉足进那翻着浪花的真正的生活河流,这才是现在的问题。
人性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个向外拓展,一个向内挖掘,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通过一个人的自我联系在一起。当一个人的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发展相对平衡时,一个人的自我是健康的。人生在世,需要学会如何和自己相处,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世界相处,如何与宇宙万物相处。只有和自己和解了,才能和他人和解,只有和他人和解了,才能和这个各种各样的人性组成的共同世界和解,只有和这个世界和解了,才能和万事万物和解,和这个宇宙和解。现在很多人的冲突都在于自己的这一部分和那一部分打架,自己和自己尚且无法和平共处。
找到自己,和自己真实的感受连接,是一个人开始真实的生活而不为幻象所蒙蔽的第一步。
三、借别人的眼睛,看广阔的风景
一个人真正开始生活的第二步,是要学会和他人和谐共处。
“世界那么大,我都想看看”,却是就算有孙悟空的几万根毫毛也看不过来。假如你不能安于活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小世界,就必须和人打交道。把每个人各自小世界里的逻辑放到公共的大世界中时,就一定需要一个感知、发现、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可是怎么办呢?人和人就是如此的不同,你看到的是花,我可一眼就看到花下面的牛粪,一个人走进人群中,不被理解才是常态。并非是很多人想当然以为的“思想者总是孤独的”、“超凡脱俗者必将独行”,而是人和人之间本就存在天壤之别。思想者、超凡脱俗者在他人眼里也是俗人。要想借别人的眼睛,不是件容易事。
要想借得别人的眼睛,首先该学会的是如何与别人沟通交流。与人沟通,需要的并不是所谓“说话艺术”、“影响力”、“操纵术”之类,而是情绪的顺畅表达和情感的真正珍惜。
儒家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喜怒哀乐不发作失控(指不因为情绪而改变正见),叫做中;表达喜怒哀乐都恰到好处,叫做和。中,天下的根本,和,天下归于道。君子做到中和,在天地之间都能得其位,在万物之中都能得其养。
儒家的意思是说,处理好情绪情感的感受和表达,让它们能够恰如其分,不因为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而改变正确的见解,那就可以在天地间很自然地找到位置、得到滋养、达到和谐。
《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想要与人和谐相处的愿望,还仅仅是开始的一点“善意”,怎样做得到才是真正的考验。
每当社会上有街头暴打女司机、明星出轨、二奶被抓之类的事件时,都是搅动各类人物情绪的导火索,甚至连杀人这样的恶性刑事案件,都会有人喊着“该打该杀”的口号,网络语言充斥着戾气。难得这一次暴打快递小哥没有出现太多“打的好!”的喝彩声,也许是社会的进步?
说明情绪失控情感困惑的人占大多数,道理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君子坦荡荡,小人长凄凄,但君子并不好做。
(《孟子·尽心下》:“有诸己之谓信”。把“善意”、“善念”真正放在心里,不自欺欺人,就是有诸己了。有诸己指一个人有真实的自我,儒家把这个境界称为“信”人。能够“处世以诚”的人,就是信人。达到“信实”的境界的人,类似于我们平常说的“性情中人”,知情知性也知义,和他人会产生真实的互动。
“充实之谓美”,有真实的自我,还要不断挑战自我的边界,和自我世界之外的更广阔空间真实地连接互动与相互和解,不断地扩大与充实自我的世界,才能达到“美”。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充实而渐渐有光辉,人格会散发出光芒,让人感受得到,这就叫做“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这叫大人,心灵成熟了的人叫做大人。)
现在,在纷繁喧哗的世界我为自己建起第一个座标——回到自我的原点,找到自己真正的感受,和自己的本性连接。我站在自己的脚上,面对着深不可测的内在人性空间,也面向着外部那广阔无垠的精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