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导员说,“一有问题就拼命读书的人,往往没有出息”。言外之意,这样的人缺乏正确思考,没有找到实际问题症结。虽不以为然,但是话语还是留在心里。
对读书,大部分人都有一定误解。
其一,过于功利,如相信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完全通过读书,而不是现实生活实践,只能造就两脚书橱。
潘安的容貌、长门阿娇的黄金屋并非来自读书,普通读书人大多数是变成白首穷经的腐儒,掉书袋的孔乙己。擅长于读书的人往往脱离现实生活,巴菲特,比尔盖茨等人物都是现实战场上成长起来的胜利者,没被历史书籍淹没。
其二,过于理想,企图找到所有现实问题的答案。
陈以侃在《在别人的句子里》说:“看书是与人长谈。文明史中最有意思的头脑,端了一杯茶在你面前坐下,你却急着拿处方问对方讨一颗治疗伤心/失眠/恐惧周一/惦记邻人之妻的药丸,最起码是糟蹋了好意。那些真相信包法利能改善夫妻生活的人,应该判决他们除营销号的微信推广以外什么都不许读。”
聚焦成为偏好,也许南辕北辙。
“有一年也是年末,以为书评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自己没有什么失望之书,因为自己珍惜时间,看书之前往往做了足够的调查,不好就不会看了。我只祝愿,这位老师最终有一天体会到阅读的真正的乐趣。
最值得阅读的书是那本,你没有想到需要读的书。而唯一可以被称为有效的读书疗法,是疗程结束,你发现自己读的还远远不够。这种可靠的功效只有上瘾的药丸,致病可能性更大一些,治病就不要指望了。”
其三,是盲目相信,囫囵吞枣。培根说:“读书时不可一味批驳,不可轻易相信,不可寻章摘句,而要推敲研究。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囫囵吐下,少数书则要咀嚼消化。
有些书只需要读其中的一些段落,有些书只需要大体涉猎一遍。而少数书则需通读、勤读,细读。有些书可以请人代读,再看看人家做的摘要,但是这只限于主题不太重要和品味低下的书籍,否则浓缩过的书就像普通的蒸馏水,淡而无味。
阅读使人充实,讨论使人灵敏,笔记使人精确。因此,人如果懒于提笔,就必须长于记忆;如果不爱讨论;如果不爱讨论,就需要十分机敏;如果不爱读书,就必须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方能显不知为有知。”
其四,装饰门面,伪装有思想。如伍迪·艾伦的妙语:“我参加了一个速读培训班,二十分钟就是读完了《战争与和平》;这些书写了一些俄国的事情。”
蒙田在《有血有肉的语言》中说:“各门学科论述本专题的时候,不免写的过于微妙,过于坐坐,离通常的、自然的用法太远。我的侍从懂得向贵妇人献殷勤,深知自己如何去做。可是你给他念念埃博勒或者菲斯诺的作品吧,他却一窍不通,而书中的内容是和他相关的,谈他所想、谈他所做的事。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包含与我日常思想活动有关的内容,而大部分我自己竟然认不出来。为了学派的需要,这些内容是用另一种外衣装饰、遮盖起来了。但愿上帝首肯这种做法吧!如果是我们从事此项工作,我会实行人工自然化,而他们却是搞自然人工化。”
仅仅读书解决不了太多问题,现实生活,读书让人沉静,有逻辑有聚焦思考,从他人经验中获取智慧。是为了和高尚有智慧的人待在一起,逃避这肮脏下流没有道理无秩序的世界。
“因为我们总是不够好,所以总是会错过自己最爱的作家和书,就像我们总是配不上我们号称自己深爱的东西。但是,还是要尽量相信自己是配的上的,因为生活好像也没有什么盼头了。——一是承认自己的贪心:在短暂的旅途中想要有更多有才华的人相伴,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二是希望自己能够更好一些,不至于真碰到了场面太难堪。”
让读书成为习惯,成为生活中一部分。
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说:“我们每个人都阅读自身及周遭的世界,用以稍得了解自身及所处。我们阅读以求了解或者开窍。我们不得不阅读。阅读,几乎就如同呼吸一样,是我们的基本功能。”
读书并不高贵。“高贵的就是很难的。”读书并不难。践行执行难,保持操守难,获得成就难,要追求这样的高贵,需要读书帮助。
卢奇安说:“真正财富只能是灵魂内在财富,其他别的东西带来的烦恼多于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