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晨读,开始重视学以致用,否则再牛逼的文章看过就过了,只是当时看看好激动,好像看完这篇文章就立马上升一个档次一样,其实,不去利用文章中的精华到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上,都是白看!就像之前看的《精要主义》《极简生活》,看完之后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想立马回家扔衣服,但结果就是“并没有行动”,所以还是然并卵。
昨天刚学了拆书法中的便签学习法,所以试着把它运用到今天的晨读。
I便签——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动听的故事比一堆晦涩的道理更容易让人接受。并着重教我们怎样去讲好一个故事。
首先要确定一个好的主题,就像一篇文章写的好不好,标题的比重占了50%,那么一个故事讲的好不好,很大一个主导因素就是主题选的好不好,而一个好的主题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可以从告诉别人“你是谁”入手,假如你想告诉别人“你是一个很厉害的健身教练”,那么你可以讲你手下的学员,通过你制定的课程和食谱成功从200斤受到了150斤,这总比直接告诉别人你很厉害好,那样别人只会觉得你自卖自夸。
第二,要告诉别人你为何而来,假如你是一个广告人员,你要向你的目标客户拉赞助,你如果说“我们这个项目很好,需要您的支持,投点钱吧!”估计会被认为是骗子哄出去。但假如刚开始你就和客户说,你正在做一件怎样怎样的事情,这件事特别的有意义,比如是慈善的意义,又或者能推动社会进步之类的,然后说你们做出了怎样的努力,目前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最后你看把对方说服的差不多了,再抛你们还需要资金的支持。
第三、我们的目标。在领导培养员工的时候,应该少讲道理,画大饼,比如你想让你的的公司文化氛围浓厚,就不单单是天天和员工说,“我们是一个有文化的公司”,而是应该设置公司图书室,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鼓励员工多看书,这样员工才会真切的体会到自己身处一个有文化的公司。
最后就是授人以渔,从小到大我们听的最多的就是“知识改变命运,要多读书,将来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但我们对这种泛泛而谈的语句向来免疫,如果以前的老师能用实际的例子告诉我们某某因为读书走上了成功之道,或许我们会更快行动,就像我开始爱上阅读也是因为看了很多读书牛人的故事,才真正的认识到,原来读书真的能改变命运。
主题确定后,就涉及到讲故事的方法,作者给了我们四个建议。
手势要流畅自然,我们想要把故事表达的更生动,就像歌手在舞台上演唱一样需要不断的加入手势,而在讲故事时配合自然流畅的手势一定能加分不少,比如你说“我们”的时候可以把手放在胸口,说到激动处时候可以把手高举。
运用手势唯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要过多的使用习惯性动作,比如摸鼻子、摸耳朵、摸头发,这只会让别人觉得你搔首弄姿,切记!
情绪拿捏到位:这点稍微有些难,但也不难把握,此时你要把自己当成演员,置身于故事中,整个身心都融入进去,该悲伤悲伤,该激动激动。
不同基调用不同语气:这点比较好理解,激励人心的时候就用高昂的语调,讲到动情之处时可以用饱含深情的目光、降低语调来调动气氛。讲笑话时候语调要轻松活泼,面带微笑。
让人感同身受:要想让听众跟着你的故事走,就要多去描述细节,多运用一些恰当的词,比如你想描述一幅美丽的草原景象,你可以说“一望无际的草原,万里无云、风和日丽,马儿欢快的奔腾着,仿佛windows桌面般美丽,整个身心都被治愈了”,一下子就让听者有了感官享受,好像自己就身处美丽的大草原。
A1便签——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我弟刚毕业工作的时候,换工作特别频繁,基本上不会超过三个月,一年换了三四份工作,还总是和我抱怨社会不公平。对此我总是痛心疾首的对他说,“你还这么年轻不要老想着赚钱,应该多积累经验,你这么频繁的跳槽,能积累到啥!”咋看我这话没什么问题,但也没什么说服力,因为太教条了,这样的话书本上不知道有多少,我根本没有一针见血的建议,他自然听不进去。
如果我能对他说,“你姐我刚毕业的时候,也像你一样一心想着赚钱,总是这山看着那山高,而忽略了学习和积累经验的重要性,导致工作几年后也没有特别强的工作能力,钱自然也没赚多少……我不希望你再走我的老路……”“你看我另一个同学某某因为很少换工作,从毕业就干到现在,从一个小职员干到部门主管,人家和我年龄相仿,但现在已经月薪过万。”没准他能更深刻的知道跳槽频繁的利弊。
A2——以后我怎么应用
与人沟通尽量避免使用夸张的语言、鸡血的语言、晦涩的语言,多用平实的语言说自己的经历,越真实具体越好,比如说我自己在某年某月做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导致了怎样的结局,所以你可以参考我的经验。总比说,“年轻人要多奋斗才会有美好未来”有说服力的多。
讲故事也可以用在教育孩子上,你和他说要好好学习,他肯定不是很懂,不如和他讲讲悬梁刺股、挑灯夜读的故事;你跟他说要认真练字他肯定没概念,不如和他讲讲王羲之吃墨的故事。你和他说要学会分享他肯定不懂;不如和他说说孔融让梨的故事。总之不要一味的教条,而是多用故事和例子服人。
推荐书籍——《故事思维》作者 [美] 安妮特·西蒙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