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6日 星期四 晴
每天都是睡觉之前来简书上日更,跟往常一样,昨晚我在我们家的那台超大屏幕的电脑上,打开简书,开始写文章。写得差不多了就保存在那里了,准备今天早上醒了修改一下后再发表的。我基本都是这样,头天晚上写好后存为草稿,第二天早上7点以前发文的。
然而,今天早上跟往常不一样的是,打不开了。我以为是后台开的程序太多,清了一下手机内存,重新以上的流程来了一次。然而无济于事。是不是手机太久没有关机的原因?手机重启,重新以上的流程,简书里面的任何按钮都都还是打不开。
是不是简书版本过低?卸载了之后重下,居然彻底登陆不上。算了,用电脑写吧。打开电脑,打开简书,登录。微信登录比较方便,所以直接选择了微信登录,然而微信扫码之后就不动了,无法跳转到确认登录的页面,反复几次,仍然无果。
算了,用账号登录吧。输入账号,输入密码,输入验证码,不论我修改账号还是修改密码,一直就打不开,看来是简书系统服务器的问题。折腾了半个小时还是不能登陆进去,马上要出门上班了,于是不去管它了,上班去了。
忙了一早上的工作,等到中午下班的时候,再登录,一气呵成,终于登录成功了。我使用简书几年了,简书以前也曾出现过类似的问题,但都恢复得比较快的,没想到这次时间这么长,完全打不开,搞得我只希望这个平台不要任性地偶尔抽风,让我们这些忠实的粉丝头痛。
看来以后写文章还是要做好备份,在平台上写了都得备份一下的,否则你自己精心写出来的文字一下子可能就消失不见了。这确实有些恐怖。
记得去年在北大医学院学习的时候,图书馆馆长给我们讲课的时候对我们说:你们知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宝藏最多的地方在哪里?其实是在皇宫!皇宫里不仅有金银珠宝,而且还有各种艺术品,历代的艺术品甚至比黄金还珍贵,这些艺术品如今都是文物了,是国宝中的国宝,历代的文物大致可分为瓷器、字画、古籍、玉器、青铜器、金器这几类。
在中国古代,能够进入皇宫参观这些宝物的人,只有极少数的大臣,1925年,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之后,大家都可以到故宫去参观了,到故宫参观,一是看故宫的建筑,二是看故宫的宝物。中国其实有两个故宫博物院,一个是北京的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个就是台湾省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70余万件文物,这些文物中的绝大多数来自于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院后面还有一座山,这座山其实已经被掏空了,故宫文物的精品都被存放在山洞里,这座山的山洞大概是中国最值钱的一个保险箱了,全世界知道这个保险箱密码的人不超过10个。
就资料储存的长久性和不被淘汰性来说,电子的高科技未必能够取胜纸质书本的“低”技术。恰恰是高科技电子数字媒介其材质和播放技术高速革新换代,积聚了文明断代的巨大危险。数字存储,短的也就10年左右。而理论上可保质100年的光盘存储技术目前尚无法确认。
就目前资料储存情形看,具有文字和具有一定文字信息符号的古形态媒介物:甲骨文、金文、石刻、碑刻、简牍、帛书、纸质书籍等还没有更好、更长久的替代品出现。
因此,开展纸质媒介抢救性的数字化保护工程,将激光照排普及之前的书报刊尽可能数字化保存。同时电子数字媒介内容中有记录保存价值的文字、截图,尽可能转换到纸媒介。
而且还要为后世“制造”地下文物。日本在1970年举行大阪万国博览会时,在大阪城公园的角落埋藏了两个“时空胶囊”,其中放置了当时采集的两千多种物品,不仅有植物种子和布匹材料,还放入了松下牌的电视机和铁锅。相信后人有足够的聪明才智、技术工艺来复原我们现在的产品。这样的地下文物对后世将弥足珍贵。
为了保存我们自己的资料也一定要注意备份,否则平台被黑客黑了,所有信息可能转眼全部消失,你平日里的辛辛苦苦换来的可能全都变成“竹篮打水一场空。”最好是平台上自己的文章转换成纸质版的资料保存,这样即使目前各种平台迭代更新太快,万一你目前使用的平台系统瘫痪了,或者运营不下去了,垮掉了,我们自己做好了电子的、纸质的备份,那么你辛勤的汗水才能不白白挥发,而是凝结成一个个文字留存在电脑或者纸上。
简书大叔一罢工,就让人不知所措、心烦意乱,但愿以后我争取做好及时备份,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形就不再影响心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