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还是阴云蔽日,今天便是晴天丽日。庆幸把昨天想去上海中心观光的安排挪到今天,从住所午间启程,倒两次地铁,就到了小陆家嘴。
站在过街天桥上,环顾四周,两年前看过的那些虽熟悉但也有些陌生的建筑,还是给了我强烈的震撼。东方明珠(上海电视塔)、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等建筑高耸入云,而周遭那些建筑围成个圆,手机一通猛拍,朋友圈图片的注释是:“中山先生,若看到今日之浦东,定会含笑于九泉”。发此言的根据是,早在1911年4月,孙中山卸任临时大总统后,在他上海的寓所写作《建国方略》中,率先提出开发浦东的畅想。
感慨过后,下天桥在金茂大厦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之间,马路侧旁的人行道上行进,10几分钟后,就到了上海中心,第一次感到这三座超高型建筑呈三足鼎立之势。在上海中心一层的餐饮集市上,一小碟拍黄瓜,几粒花生米、一两“御贡杏花村”,外加一碗面,顿然精神焕然。
换过票(已网购),来到电梯处。55秒把我们送到了118层546米的空中客厅。其神速除了耳朵像塞了棉花之外,没有其它不适。在这里透过窗玻璃,你有在云霓之感。一首打油诗涌上心间:“别坡沪上行,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俯瞰春申城”(坡,指新加坡。黄浦江古称春申江,故上海又称申城)。
站在546米的上海中心的空中客厅,向下俯视,半环形的黄浦江就在脚下,客船和货船散落在江面,客船悠悠,货船悠悠,荡起涟漪。在它的臂弯里,东方明珠屹立在江畔。震旦大楼,汇丰银行,中国太平洋保险,花旗集团(CItI)等摩天大楼比肩而立。 黄浦江对岸,就是人们熟悉的外滩了,弧形的依次排开的建筑里,我首先辨认出的是海关大楼,和它的邻居汇丰银行。啊,有着绿色塔尖的该是和平饭店(原沙逊大厦)吧?远眺,夕阳下的苏州河,像一条金链,铺展在高楼大厦的丛林里。我知道,几十公里外,目不可及的远方,有1907年建的上海虹桥机场。
向左下方俯视,浦江对岸,那停泊着很多游船的地方,该是曾经的16铺码头吧。1872年,李鸿章送走的百名留美幼童中的30人,在“轮船招商总局”门前合过影,就是从这里登船去往美国的。这里也曾留下1927年鲁迅、许广平等人初来上海的足迹。
转到正南方,S形的黄浦江蜿蜒而下,只有在这里,你才能一睹她长途奔袭来到这黄金之地的芳容。是谁最先发现了这里?1832年,一条东印度公司的轮船开到这里,正是这条船上的人率先发现了这里的价值,才有了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了,黄浦江的泥滩上,英国人率先划走了近500亩地,这就是最早的英租界。三年后,法国人步其后尘,建起了法租界.....
转过这个“牛样儿”弯,黄浦江向东向西北弯去,俯视,那个像启瓶器一样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就在前左脚下。黄浦江岸边的摩天大楼,鳞次栉比。20多公里外,1999年建成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就座落在东海之滨。再远一些,还有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一的上海洋山深水港。
此刻感到有些疲累,恰巧有介绍上海中心的演播厅就在左侧,进去坐在长条皮凳上,即可闭目养神,又可听到其介绍。几遍听下来,倒有了粗略的印象。且听我道来。该中心2006年将标书撒向了全世界,两年后美国的一家公司胜出,其亮点乃是它的玻璃幕墙和空中客厅。2008年11月29日动工,历时7年经过难以计数的建设者的辛劳,大楼完工。迷迷糊糊之中了解了它的概况。我想,我们有理由向付出巨大辛劳的设计者和建设者致敬。
短暂休息过后,来到了正北方,脚下左前是壮丽的金茂大厦,右前依就是那个被称为“启瓶器”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黄浦江内侧,耸立着中国银行、上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摩天大楼,它们与黄浦江对岸的曾被称为远东华尔街的外滩,遥相呼应。我似乎听到了一个声音:“老哥,侬好”!
啊,似乎有人在喊口号,一声令下,霓虹闪烁,东方明珠从塔底到塔尖红的、粉红的、蓝的霓虹跳荡着,变幻着色彩独领风骚。它的邻居们也各有风采。那一座座摩天大楼,从楼底到楼顶,每层的灯光线,平行着勾勒出大楼的轮廓。这是浦东夜晚的天际线。黄浦江上,游轮一改白日姿容,也被白的、黄的、红的、蓝红相间的灯光勾勒出轮廓,在江面上犹如朵朵莲花游弋着。浦江对岸,橘黄色的灯光装点了外滩昔日远东华尔街的夜晚的天际线。此刻的苏州河淹没在夜色中,倒是外滩1号侧旁的延安高架的街灯像一条彩练伸向远方。
在这546米的空中客厅,我注视着浦江两岸那被灯火点亮了夜晚,这片璀璨的缤纷的天地,绝无仅有,难以复制。
似乎从空中向下俯视还不过瘾,于是,两天后那个春风拂面暖融融的傍晚,我们又来到外滩,走在南京东路向外滩行进的人行道上,被潮水般的人流裹挟着,突然,路边人行道边沿栽下的方形铜柱举着的一块铜牌,上面镌刻的文字拦住了我前行的脚步,驻足细看:“1882年7月26日,中国第一家发电公司——上海电气公司正式投入运营,第一盏电灯在此点亮”,这无疑是城市之光,就是这个常被人在此路过忽视的铜牌却让我感慨万端。
走到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和平饭店(原沙逊大厦)和惠中饭店之间的路口,穿过中山东一路,就到了外滩的公共客厅了。这是上海的一张名片,到上海来,不到这儿报个到,算到上海吗?你有所不知,这是经过三次改造提升的上海的公共客厅,50年前,上海青年谈恋爱,夜晚站在黄浦江岸边的围栏前,两人靠的稍近一点,就会有工人纠察队上前,手电筒照着,将他们分开。
脚步匆匆,直奔昔日的16铺码头,今天的轮渡公司,登上了“船长五号”轮渡。站在甲板上,浦江两岸的建筑,你可要仰视了。上海中心顶部圆形的电子显示屏中英文“上海欢迎您”,几个大字一刻不停地旋转着,最夺人眼球的还要数东方明珠电视塔,夜晚的东方明珠电视塔更显妩媚妖娆。震旦大楼身上的霓虹“三棵树17年”、“卡拉卡成功上市”等广告交替出现。花旗银行身上的霓虹屏显“我爱上海、我爱侬、HI魔都”等宣传语变幻着。
提起魔都,其实还要从刚才看到的南京东路上的铜牌上介绍的外滩第一盏电灯说起。随着上海的开埠,西风东渐,无论是文化还是科技都涌了进来,这就是所谓的海派文化。南京东路各色商店之间的马路上,被发了财的原是沙逊家的门丁犹太人哈同(中山先生卸任临时大总统后,住进了哈同的私人花园),铺上了红木地板,尽显其奢华。史家有“同光中兴”之说(作为远东第一大都市,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在纽约上演,三天后就来到上海)。到了上世纪20年代,上海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工地。这个时候就有魔都之称。
在船长五号游轮的甲板上,船在缓缓行进,“水晶公主、翡翠公主、招商轮船”等游轮在侧旁驶过。只有“日本大阪至上海的”游轮静静地泊在港湾。行驶到外白渡桥,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格外的惹眼。三根拔地而起的立柱,被灯光装点得通体红色,像殷红的血的颜色,那是无言的丰碑,追念着为上海解放的英烈。到这里轮渡开始转弯,外滩那百年历史的万国建筑群被橘黄色的灯光涂上了一层金,它们沐浴在春风里,钢筋水泥的建筑也不再冰冷。轮渡停靠在码头,登岸缓步走上这观光平台,中国人、外国人摩肩接踵。我还发现了不下十几对拍婚纱照的青年男女。走下观光平台,来到十里南京路的尽头,那是外滩滨江步道居中的地方,解放后上海市第一任市长陈毅的高大铜像,早已取代了那个掌管晚清海关长达45年的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英国人)的铜像。陈老总在这里看着上海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该是多么高兴啊。
返程走在南京东路上,当我再经过那个铜牌时,屈指算来,从外滩的第一盏电灯到今天外滩的灯火璀璨已过去了137年,经过了百年屈辱,我似乎看到那个不甘沉沦的民族,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艰难的跋涉的脚步,我似乎又听到我们的民族独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大步流星那铿锵的足音。
“美丽上海,盛世中华”,这是我从心底发出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