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写道“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道德经》第五章有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为什么活着?古往今来,问这个问题和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太多了!作家余华在小说《活着》中给出的答案可能是最质朴的一个。
主人公福贵生活在上世纪最动荡不安的年代,和他的名字不同,他既无福也不贵(本人观点和原作无关),除了年轻时靠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他亲手送走了他的六个亲人,父亲(福贵因赌博导致家里破产,父亲中风而死),儿子(13岁被医生抽血而死),女儿(产后大出血),妻子(病逝),女婿(意外死亡),外甥(7岁吃豆子撑死)。他的母亲是在他被抓壮丁后死去的。最后只剩下一条叫福贵的老牛相伴。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打击之后,福贵是这样说的“我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做人还是平常一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越混越没有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的死去,我还活着。”
是啊,他还活着!他还活着吗?他为什么活着?他为什么还活着?用作者的话说“人是为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是啊,千千万万个老了或年轻的福贵们还活着,他们可能不是最勤奋的,可能不是最聪明的,但他们一定是最坚忍,最有韧性的,那到底是什么铸就了福贵们身上的这种特质呢?也许这个问题的答案比为什么活着还要更加重要吧!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