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收到众多朋友的咨询问题,这些问题五花八门,有的问题在内行人看来甚至非常“初级可笑”。
每天回复这些信息,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消费者的多样性:每个人教育程度不同、能接触到的保险不同,对于金融常识的理解也不同,所以我很快接受了现状,并且耐心回答大家。
今天老陈整理了7条,普通人在购买保险过程中,常常陷入的误区,如果大家能耐心读完这7条,我敢打包票,在买保险这件事上,没人能坑你。
误区1:有病治病,无病返本
每隔几天我都会收到类似如下的咨询:
你好,能不能推荐一下那种有病治病,没病返本的保险?
每次看到这种消息,基本就可以判断这位用户对于保险的认识很少,处于还没入门的阶段。
有的朋友在购买重疾险时,会认为到80岁的时候能返还保费的保险,一定比不返还的好,理由很简单,保险公司白给钱,只有脑子坏掉的才不要。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老陈以2份保障接近的重疾险为例:
天安健康源2号:可以在66岁/77岁/88岁/99岁,领取所交保费;
华夏健康人生:无法领取返还保费,只有在重疾/身故才可以获得保额。
我们看一下同样是在50万保额、20年缴费的情况下,到底哪种保险划算?
为了66岁返还保费,同样30岁男性每年需要多交56%的保费,77岁返还每年要多交21%的保费。
中国的消费者喜欢返还保费,为了占保费返还的便宜,每年多交20%-60%的钱。其实到时候返本的钱,本身就是每年多交保费在几十年后的自然增值。
其实这样打开天窗说亮话没什么不好,为了返还除了多交保费,还有如下弊病:
提前身故:如果没活到66岁就身故,那么不好意思,每年多交的60%保费白交了,同其他的保险一样,都是赔付保额,并不会多给你。
占用预算:绝大部分人买保险的预算是不够的,如果为了返还,不得不多交很多保费,那么就没有多余的预算购买其他保险了。
还有另外的例子,以返还型意外险为例,99%的返还意外险我都是不推荐购买的。
保险公司不是慈善组织,所有产品都是精算师计算之后的结果,很多时候我们跟自己父母要钱都不容易,想占保险公司便宜,是不是想得有点多?
不花钱免费得到保障,这种事情只会发生在童话世界里。
误区2:买保险没用到,钱就白花了
“买了保险没用到,钱就白花了”的这种说法,深蓝君是非常不赞同甚至很讨厌的。
首先我们要接受一个事实:保险是一种消费,就是你花钱买了一份受法律保护的契约,比如买了重疾险按照合同,就可以得到赔付50万,或者买了定期寿险,身故可以获得100万的赔付。
虽然这些保障我们看不到,摸不着,但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而且这些保障在保险公司精算的时候是有成本的。
如果大家确定自己100%不会得重疾,或者不会由于意外导致身故,那么就不用买保险,因为买保险一定是亏的。
还有的人会疑惑,我买了一份定期寿险,如果20年后满期没有出险,那么这钱岂不是打水漂了?
这里我要说这钱真的没打水漂,而且这钱花得很值。中国每天中国有500多人因为交通事故身故,有7500人由于癌症死亡。
所以说如果我们买了一份保障20年的定期寿险,20年后还活着的,首先要先感谢上帝的垂爱,又活了20年。只是你交的钱保险公司用来理赔别人了,如果你死了,保险公司也会赔钱给你。
在过往的文章中,我反复强调定期寿险的重要性,懂的人都在买,不懂的人求他也没用。
保险是一种消费,都有成本的。
误区3:买保险,只敢找熟人
首先说结论,深蓝君不反对大家从亲戚、朋友中买保险,中国800万保险代理人,为保险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买保险只敢找熟人买的潜台词是:我姐/我弟/我妹妹的同学/我邻居,总不会骗我吧?其实找熟人买保险是没问题的,只需要把握的一个前提即可:这个人是专业的,可以针对你的情况推荐适合自己的产品。
保险公司有很多销售话术,很多新人可能培训十几天就能上岗销售了。很多人找老陈吐槽,自己遇到的一些销售人员甚至还没有她专业...
如果你因为保险晦涩难懂,或者不愿意花时间研究学习保险,一厢情愿地想通过熟人来解决你的问题,那么这样风险很大,而且有很大几率买到不合适自己的保险。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人有盲目从众的心理,以为别人买了自己就可以跟着买。实际上不同家庭的人员结构、预算、身体情况以及风险偏好都不同,适合别人的产品,真的不一定就适合自己。
所以买保险一定要适合自己,无论是亲戚推荐的,还是朋友买过的,都建议先仔细分析一下,不要盲目出手,买了又退是要亏损不少钱的。
误区4:大公司就是好,贵的就是好
去年老陈在测评一款阳光保险的产品,有一个粉丝留言让我印象深刻,原话是这样:
老陈,你测评的产品的确挺好,但是都是一些小公司,能不能推荐一些大保险公司的产品?
看到这样的留言我直接就崩溃了,中国有近200家保险公司,不是大家听过的就是大公司,没听过的就是小公司。
生活常识告诉我们: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这是过去生活经验的总结,在日用品、家电等消费类产品领域是适用的,因为价格透明且充分竞争。 但是在医疗和保险这两个信息不对称的领域,“高价不容易买到假货”是不理性的。理由如下:
由于信息不对称,你没办法判断商品的好坏。
保险和医疗都一样,需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反而不一定是贵的。
所以不是大公司的产品就是好的,也不是贵的就是好的。我们曾对比分析了平安旗下的十几款产品,同样是重疾险,同样是一个公司的产品,不同产品价格可能有接近1倍的差距。
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平安,在其他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是存在的,每家保险公司都有成千上百款产品,就算大家选定了同一家保险公司,那也不代表这家公司所有产品都可以无脑购买。无脑购买,最后吃亏的一定是自己。
除此之外,很多人会担心小保险公司的安全性,其实国家对保险行业有严格的监管和多种救助措施,以保证我们的保单安全有效,我们实在没必要操这个心。
中国有银行破产过,但保险公司却没有。
误区5:多花点钱,买个容易理赔的
很多人出于对保险理赔的担心和不了解,甚至想多花一点钱买一个容易理赔的,这种也属于比较初级的问题。
保险赔不赔并不是保险公司说了算,而是要以保险合同为准。不会因为你有亲戚在保险公司工作,理赔的时候就会照顾你,自然也不会刻意刁难某一个人。
保险公司是一个庞大的分工明细的机构,规章制度极为成熟,理赔的标准完全是根据产品条款、相关医学法律指引、公司操作指南进行。
保险公司只关心你是否能够达到理赔的标准,而从来不关心你是谁!
老陈再次提醒大家,产品赔不赔,怎样赔,其实都写在合同里面了。如果产品应该赔,保险公司借他几个胆子也不敢不赔。如果产品本来就不应该赔,就算你亲戚在保险公司工作,也是不会赔的。
误区六:我只想买一份重疾险
首先我们要知道,保险是金融三驾马车之一,有很高的门槛和壁垒,深蓝君建议普通人对于不懂的东西要存在一些敬畏,而不要想当然。
比如很多人以为买保险就是买一份重疾险,其实这是非常粗浅的想法,不同的保险有不同的作用,一份保障完善的保险计划是一个组合。
意外险:防止意外导致的身故或伤残,100万保额也就两三百元。
重疾险:罹患重疾可以通过一次性给付的保额,可以几年时间不工作,专心治病,怎么治去哪治,自己说了算。
定期寿险:定寿是普通人最容易忽视,而是我最推崇的一类保险,懂的人都在买。
医疗险:只能前期垫付,报销有严格的规定,且保险上限不能超过所花费。
所以保险并不等于重疾险,而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买一份重疾险就好了。上文我们也提到过,就算是重疾险还能演化出来十几种类型:消费型、返还型、分红型、万能型、多次赔付、提前给付等等。
很多保险专业毕业的学生,在看一份新的保单的时候都需要慎重研究一会,所以普通人如果想当然认为保险很简单,那么买错产品吃亏的可能性一定很大。
还有人期望通过一份重疾险就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样看起来好像是简单省事,保障全面了。但是我们需要意识到,很多搭售的附加险不仅价格不便宜,而且保障可能不太好。
举个例子,很多重疾险附加的医疗险,不仅保额很低,而且如果当我们住院理赔过后,就没办法续保了。而目前市场上做的比较优秀的医疗险,就算罹患癌症第二年还可以续保进行报销。
所以建议大家不要期望只通过一份重疾险来解决所有的保险问题,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存在问题的。
误区7:给老年人买重疾险
很多人买保险的心是好的,但是很多时候好心办错事,比如想为老年人购买重疾险,或花费太多预算为孩子买保险。
之前我们聊过一个例子,爸爸为孩子做了360度全方位的保障:意外、重疾、医疗,教育金,但作为家庭经济支柱的自己,却还是裸奔状态。
我觉得如果家庭真的预算有限,不妨就为孩子购买一份定期的重疾险,50万保额,保30年或者保到70岁,一年的费用也还不到1千元,省下来的钱可以给大人做好保险配置。
8、写在最后:
老陈很少跟自己的亲朋好友提起保险,除了怕对方误会我想卖保险给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一个不了解保险的人,讲明白保险的区别与作用还是挺麻烦的。
今天借着这篇文章,把我能接触到的买保险常见误区整理出来,希望能帮得到你,也欢迎你分享给有需要的亲朋好友。
佛教有一句话,佛渡有缘人。
其实我觉得保险也是一样的,路上的人行色匆忙,在我眼里只有两类,一类是买了保险,一类是没买保险的。
当疾病和不幸来临时,除了宗教,也许保险是我们另外一根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