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期末阅卷,最怕碰到极个别的阅卷教师。
正专心计算采分点时,“登登等灯”,他(她)电话响了,我心一抖,擦,算错分了;正核对着总分,突然听见他(她)一声巨大的“喂”,我心又一抖,擦,又算错了!那一刻,我心里弹幕无数:知不知道手机有个静音模式?!知不知道手机有个静音模式?!就你有电话?!就你有电话?!就你业务忙?!就你业务忙?!特么忙个铲铲!!
我站起来指着他(她)鼻子客气地说,请滚出去接电话。————————————好吧,这是我想象的。
我只是大声地“啧”了一声,很响地叹了口气,然后翻了个巴洛克版的白眼。(我要反省,我面对社会不良风气时没有勇敢地当面站出来,只会背后发牢骚,以后要改进,争取发更多的牢骚,以弥补没有当面指出的遗憾。)
作为一个近四十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这样任凭自己的声音回荡在容纳二百多人的阅卷室里,这并不是豪爽,而是聒噪,晓得伐?且还从事着教育行业,连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这种基本的社会秩序认知都没有,何以为人师?
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是从幼儿园就开始学的。幼儿园还学过使用“谢谢”“对不起”、红灯停绿灯行、排队、谦让等等,只不过很多人在恶形恶状的生存资源获取过程中都主动忘记了。
资源匮乏的环境,必须具有争抢意识,才能保障生存。经历过贫穷、混乱年代的50后、60后,这种影响后遗体现得最为明显,70后相对好一些,但是在意识上还是稍微欠缺,80后成长过程中由于社会物质的开始丰富,比70后有了更多的跃迁,而90后,是我看到的最美好的成年一代。
他们生于物质快速增长的时代,普遍受过教育,成长期深切经历着互联网带来的信息丰富和眼界开拓,因此相对于其他社会环境成长的人群来说,更具自由意志和良好的社会秩序认知。
当然每个代际都有次品。几年前曾在公交车上遇见几名男女学生,旁若无人地说着下三路话题,满车人都侧目鄙夷,最后我实在听不下去,提前两站下了车。
但是以个例说话说服性低。
这几年,我曾在超市、医院、银行、政府行政服务大厅等人员年龄层面比较混杂的公共场所仔细观察过,很多年轻人已从骨子里建立了秩序感。
在这些场所不可避免地要排队,基本绝大部分年轻人都会自觉排队,而且会对别人的插队表示愤慨,会对自己无意中的插队感到不好意思;而相当一部分中老年人,一则没有排队意识,能抢则抢,能挤则挤,二则会对别人的插队愤慨,但对自己的插队却感到得意和自喜。这就是本质意识的不同。
而且,年轻人排队时,很多人会自觉与前人拉开一定的距离,以免给别人造成不适感,而大部分中老年人却不会这样做,在银行取钱排队时,非要看到前人密码和余额般地往前凑。心理学中,社交空间距离是为了避免身体的触碰,保证个人的私密性。近距离靠近陌生人,这是很不礼貌的。人口密集的中国,对距离和私密的保证所需客观条件先天缺乏,但是看到年轻人已开始建立方向,这很好。
有人说,有时在大学城看到大学生争抢末班车,也挺乱,其实这恰好印证了资源匮乏时人性的争抢意识。所以社会财富丰裕,资源充足,是公序良俗建立的基础。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诚不我欺。
物质环境的优化会带来精神环境的优化,秩序意识深入人心,其约束力便会逐渐加大,而秩序则是保证公平与效率的基本,这就是正向循环。
我曾不止一次在课堂上公开的说,现在的年轻人平均素质要高于年龄大的人,我对二十年后的社会秩序特别看好。那时他们已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和话语权阶层,既能以身作则,又能号召引导,社会环境的良好指数将远超现下。
所以,生长在财富与知识同步增长时代的年轻人,看好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