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本事实
本书一开篇就列出了一些11条基本事实,包括:
- 需求其实并非在谈需求
- 如果我们必须构建软件,那么他必须为拥有它的人提供最理想的价值
- 如果软件不必满足需求,那么你怎么干都行。但是如果他打算满足需求,你就必须知道要求是什么,才能构建真正的正确的软件
- 构建一个软件和解决一个业务问题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前者不一定实现后者
- 需求不一定要写下来,但构建者必须知道他们
- 客户不一定总能给你正确答案,有时候客户也不可能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有时候他们就是不知道需要什么
- 需求不是偶然得到的,要通过某种有序的过程得到
- 你怎么迭代都可以,但仍需要理解业务的需求
- 没有银弹。所有方法和工具都无法弥补糟糕的想法和糟糕的手艺
- 想要成功地实现需求,需求就必须可度量可测试
- 作为业务分析师,你将改变用户思考这个问题的方式。不是现在就是将来
这些事实虽然有的你会点头称是,有的你仍然抱有疑虑,甚至有的情况是你从未遇到过思考过的。
但是随着思考的深入,你会赞同,这些确实就是事实。
刚开始接触需求分析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抱怨“客户不懂事”,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自己的需求都不知道,描述不清楚。
其实我们退后一步看看这件事情,就会发现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需求。
比如现在换季,你想去商场里买一件外套。
那你可能可以理解为自己的需求是一件外套,但是这个外套是正装还是运动装,是羊毛的还是化纤的,是稳中的黑白灰,还是欢脱的粉紫蓝。但这些问题其实都不是最根本的问题。
如果深入思考下去,你会发现其实你想买外套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御寒,而是单纯的就想买新衣服。最终你会买一大堆的裙子、针织衫、裤子、鞋子、包包,唯独没有买的就是外套。
清楚这些事实后,书中给出了需求的定义:
需求就是产品支持其拥有的业务所必须完成的事情,或让拥有者接受并感兴趣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一般情况下,需求分为: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限制条件。
前两个很好理解,最后一个限制条件,我们在之前的需求分析实战中也提到过,其实就是一个全局性的约束,包括:产品的上线时间限制、运行平台限制、浏览器版本限制,其他政策法规的限制。
第二章 需求过程
本书主要是基于Volere需求过程进行编写的。在本章中就Volere需求过程的各个活动进行了基本的介绍。
整本书是以一个IceBreaker项目为例,这个产品能预测何时何地道路会结冰,并调度卡车用除冰物质处理道路。
这个产品使得道路管理部门能够更准确的预测冰情,更精确地安排道路处理,从而使道路更安全。
也许这个例子距离我们比较远,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以自己的产品进行代入分析,或者继续使用我们的山竹图书馆作为案例。
小婧最近也在写山竹图书馆的连载,其实里面也会包含这本书以及《软件需求最佳实践》中的一些思想。
本章具体的各个过程我就不在此赘述了,因为后面的各个章节会进行详细的介绍。
在这里我觉得需要强调的是,为了让我们能最大化阅读本书的收获,在讲到相应过程活动的交付物时,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以下问题:
- 在你的环境中,该项交付物被称为什么?一般使用过程模型中的术语定义,并确定在你的组织中等价的交付物。
- 该项交付物与本项目有关吗?
- 对该项交付物知道多少?是否有足够的知识,能避免在它上面花费额外的时间?
- 谁负责得到该交付物,明确提交产品的哪一部分是由谁负责的,当涉及多个人时,需要定义它们之间的接口。
- 该交付物何时产生?将项目阶段与一般过程进行对照。
- 该交付物在何处产生,一般的交付产物,常常是由多个部分形成的,这些部分是在不同地点得到的。定义不同地方之间的接口,并规定他们的工作方式。
- 谁需要在组织内review这些交付物?在组织内寻找已有的文化检查点。在项目中是否有大家公认的阶段,是否由同级人员,用户或经理来review需求规格说明。
希望大家带着这些问题来和小婧一起共读接下来的章节。
写在最后:
我们来贴一下阅读计划哦。
计划从2016年11月1日开始,总共花费21天完成。
假设:每天花半个小时阅读,阅读速度约为15页/30分钟。
将本书划分为5个部分,具体计划为:
Part1
阅读内容:前言(1~2章)
时间:11-01~11-02,2天
Part2
阅读内容:问题及业务分析(3~7章)
时间:11-03~11-09,7天
Part3
阅读内容:解决方案及需求规格(8~11章)
时间:11-10~11-14,5天
Part4
阅读内容:需求验证(12~15章)
时间:11-15~11-18,4天
Part5
阅读内容:沟通与管理(16~17章)
时间:11-19~11-21,3天
小婧是一名行走在产品路上的资深业务分析师(BA),如果想与我同行,就请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