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6日
翻开《影响力》第一章,赫然在目的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这句话。必须停顿在这里了,必须认真思考这句话的真谛。似懂非懂,表面上看来确实是精辟的论断,但到底精辟在何处?到底怎样运用?而“简单”与“太简单”的区别又在哪里?
在百度上搜索了一番,有英文与中文两种解释。
首先来看看英文解释的脉络:simple,单一的;uncomplicated,不复杂;brief,简明扼要;easy,容易;casual,惯常的;ordinary,常规的、平凡的。所以,“简单”的理解有四层含义:单一、不复杂;容易、不困难;简明、不拖沓;惯常、不特别。
再来看看中文的解释:反义词是“复杂”、“困难”;近义词是“容易”。
由此,我们集中分析两组配对的词语:简单与复杂、简单与困难。
(一)简单与困难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世界上没有什么过于困难的事情,关键在于自己能不能从小处着眼,能不能从易处着手。
结构单纯、头绪少而容易理解、使用或处理的事情是相对较少的,特别是在科技、管理日新月异的今天。而与此同时应该提升我们的能力——分解与执行的能力——如何把难度很大、系统复杂的工作分解成简单易行的单元,如何把自己无法驾驭的大局面分解成容易控制的方方面面。
这让我想起了项目管理中的WBS。很多年轻人都被婚礼的事情纠缠得焦头烂额,即使是精心准备了很长时间却仍然没有满意的结果。问题出在哪里?看起来,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牵涉到多个方面、多个环节,尤其是细节上有很多讲究。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件相对容易的项目,依靠WBS的方法完全可以分解为若干的子项、若干的程序、若干的节点。而这些分解的内容,是我们确确实实可以掌控的内容。
所以,分解能力是执行力的前提,是处理“大问题”、“困难问题”、“难度问题”的关键。
(二)简单与复杂
现代社会,有一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倾向。原因可能在于过多的理论和过多的顾虑。
首先是过多的理论。现代社会是严格意义上的“百家争鸣”的社会,特别是对于“万金油”的管理专业,谁都能说上几句,并且总认为自己的理论是完善的。所谓的“十亿中国人,九亿是教练”,正是对中国足球所处的环境的精确点评。
体现在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一是来自外界的理论过多,二是来自不同员工的想法过多。“知识爆炸”是好事,也是坏事,关键看我们如何取用。很多年前,刚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曾经跟LOPU的领导说过:坚持一套管理理论,坚持下去,做到成功。千万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什么也得不到。或许,哲理性的一句话可以概括:适用的就是最好的。所以,千万不要“追随”、“追慕”新鲜的理论,否则只会让事情复杂化。
而来自公司内部不同员工的想法却是真正致命的。其实,员工应该分为几个层次,(千万不要说我是“个人英雄主义者”):基层的员工,其焦点应该是执行,保证行为动作的到位;中层的员工,其焦点在于传动,要让高层的主张得到贯彻;而高层的领导,其焦点在于计划,围绕自己的使命所采取的行动计划。真正的“声音”来自哪里?必须是一个人、也只可能是一个人——老板。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人只是受了老板的委托去做事情。
有人很反对我的主张的,认为:人本管理、参与管理、合理化建议才是当今管理的正道。
我不是反对这些人本管理的措施,就像我不反对“民主”一样,但更为重要的是“集中”。两三个人的时候,你一定要讲民主;两三百人的时候,你一定要知道集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参与管理、合理化建议,只是“美丽的外衣”,附带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主旨却在于“员工的感觉”。
其次是过多的顾虑。顾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丛林”让我们“找不到北”了,二是性格上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
现代的企业,普遍的通病,任何的会议都是拖沓冗长的,但只是消耗了时间,却没有任何的结果。问题在哪里?东说东有理,西说西有理,真是辨不清个真理来。自管理理论的丛林时代至今,五花八门的理论涌现于“无根基”的社会,我们已经缺乏理论的驾驭能力了。为什么小的包工头能够干出成绩来?他的思路简单,他也没有接触过太多的理论,或者根本就只是个没有文化的人,所以他“不怕”。我们现在的很多管理人员就死在这个“怕”字上,越是怕决策的失误,就越是决策失误,最起码也是决策延误,错过了最佳时机、最佳方法。
当然,这可能要归结于个人的性格问题。经常说到“强势”的问题,似乎大老板总是强势性格的居多。即使是儒雅的企业家,他的内心也往往是“坚定”的,就是比较“有主张”的。
所以,过多的顾虑就导致了问题的复杂化,必须要以简单的思维、简单的方式处理。
(三)谈谈简单管理的问题
百度上说,简单管理就是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准确找到并把握事物的规律,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将一个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然后高效地加以解决。它是一种“把复杂简单化”的思维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执行文化,解决的是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知行合一”不足的问题,解决的是“理念天上飘,行为地上爬”的矛盾。
接着,谈到了奥卡姆剃刀定律的精髓: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有两点是要考虑的:一是韦尔奇的话,“成功属于精简敏捷的组织”;二是简单管理与精细化管理之间的关系。
现在的组织往往会犯两类“简单问题复杂化”的错误:一是机构臃肿,随意成立新的机构;二是流程过长,效率偏低。张瑞敏说要向韦尔奇先生学习“如何把大企业做小”,这是我们所有管理人员都应该重视的。方法在哪里?面向客户,面向一线,剃掉非关键程序,精简非必要机构。简单的思路就是“重建”,从现有的这个“篮子”里面拣出有用的东西来。
那么,简单管理与精细化管理之间的关系怎么认识呢?有人误解的精细化管理,认为精细化管理就是庞杂的管理程序。所谓精细化管理,必然是强调两点:一是关键流程的精细,二是流程效率的精致。所以,错误地理解了精细化管理也就等于把它与简单管理对立起来了。
还是威廉博士的那句话: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四)在沟通层面上理解“简单”与“太简单”的关系
简单,要求的是: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理解一致。
这就要求我们解决两个问题:你说沟通的对象处于怎样的理解层次?你与沟通对象之间的共同语言在哪里?
以前,我们做了很多的沟通培训,基本上讲的都是方式、语气之类的内容,但没有真正去强调对沟通对象的了解。“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好像是有点过分了,但事实上我们要选择沟通对象易于理解的措辞与方法。文绉绉的知识分子去施工现场发号施令,讲了很多的道理,工人们打哈欠了,没有任何的效果。而包工头只需要简单的两句话,甚至是一个字的号令,大家都明白了。这就是沟通对象的问题。
所谓的共同语言,我们以前曾经做过努力,建立了企业内部的“名词解释”,包括行业的、产业的、公司的、技术的、管理的等等的各个方面。目的?日常沟通能建立在一个语汇、语境的基础上,沟通自然顺畅多了。当然,这里的共同语言还要强调以沟通对象的“圈子语言”来表达。
(五)那么,什么是“太简单”?
看错了“沟通对象”,用错了“共同语言”,没有起到效果的,就是“太简单”了。
难题分解了,但思维混乱而导致凌乱不可控,这就是草率,就是“太简单”了。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但已失去了系统的本来面目、“南辕北辙”了,这就是“太简单”了。
所以,“简单”与“太简单”之间是一种哲学的辩证关系,关键的判断标准只有一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