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辈成为代理家长,对三代人的消极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
■年轻父母大多是我国的第一批独生代,往往并未建立起为人父母应有的责任感,容易把养育孩子的责任推给老人,没有认识到亲情对亲子双方的成长都有积极意义。
■父母缺位、亲情缺失会让幼小的童心感到被遗弃、被冷漠、被伤害,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会导致心理伤害以及种种心理隐患,甚至导致心灵和人生的扭曲。
■有些祖辈主动把自己当成代理家长,把孙子当儿子养,其中显然有老人依赖心理、退化心理、眷恋心理、补偿心理等情结;有些祖辈则是被动代行家长之责,超过6000万个留守儿童家庭的祖辈,就是一个无奈的代理家长群体。
父辈 亲情缺失会留下隐痛
“‘妈妈,将来我长大有小孩后,我要买一个大大的房子,让你一起住,这样我的小孩就可以一直住在自己家了。’女儿的话,让我的心痛很久很久。”
说这话的是一个来找我咨询的年轻妈妈,她女儿出生后就交给姥姥、姥爷,刚开始她每天下班不管多晚都要去父母家,来回一趟需要1个小时,折腾一个星期就感觉吃不消,好几次上班都差点迟到。后来,单位天天需要加班,就好长时间没有去看看女儿,以至于女儿两岁生日的时候,已经不认得爸爸妈妈了,只要他们想亲近女儿,她都会大哭,“让我这当妈妈的心里非常难受”。
后来女儿上幼儿园了,对父母不再那么陌生,她说自己心里稍稍有些安心。但这安心的假象,却被女儿的一句“自己家”给戳破了。
另一个来咨询的中年女士说:“我总是感觉不受别人欢迎,感觉别人在排斥自己。我就想努力搞好关系,甚至总是想方设法讨好别人,结果总会凭空生出不少烦恼。这是为什么?”
原来,这位女士有一段离开父母的童年阴影。她说:“我的童年没有一点温暖的回忆。我们五个姐妹,我出生后刚断奶就被送到了姨家,直到上小学才回到自己家。可是,我却感到家是那样陌生,几个姐妹抱团欺负我,常常说‘去,回你姨家去’,记得当时我总想讨好她们,还想办法讨好妈妈,讨好爸爸。有一次,洗完脸我够不到毛巾,看看爸爸又看看妈妈,就是不敢请他们递给我,怕惹他们不高兴。后来妈妈说起这件事,说‘就不递给你,看你叫不叫妈妈’,说完还哈哈大笑。我听了非常生气,大人真不理解孩子的心痛,我真的非常怨恨她。当时我就想,以后一定要自己带孩子,绝不这样当妈妈。”
这两个案例反映了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父母在孩子养育上的缺位,导致孩子的亲情缺失,会让幼小的童心感到被遗弃、被冷漠、被伤害,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会导致心理伤害以及种种心理隐患,甚至导致心灵和人生的扭曲。
父母缺位的原因固然很多,从心理学角度说,首先是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比如,欧美和日韩等国的文化观念是:孩子一定要自己带才是对孩子负责。而在我国,古代的大户人家以及皇室,孩子都交给别人养育,一般人家也不觉得不自己带孩子有什么不好。更有甚者,近几十年来还有一种把养育孩子归为私事的社会心理偏差,人们为了所谓的公事,可以不顾孩子;为了所谓的事业,可以放弃孩子。
再从个体心理方面来看,很多父母缺乏心理健康知识,意识不到亲情缺失给孩子带来的心理隐患。在前面两个案例中,两个妈妈对亲情缺失给孩子的不利影响都缺乏足够的认识。现在的年轻父母大多是我国的第一批独生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父母全方位的照顾,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缺乏应有的自我责任感,缺乏对生活应有的担当。于是,他们成为爸爸妈妈后,往往并未建立起为人父母应有的责任感,容易把养育孩子的责任推给老人,没有认识到亲情对亲子双方的成长都有积极意义。一旦为人父母,养育孩子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业。父母要做到不缺位,首先要解决好认识问题。
要深刻认识到亲情缺失对孩子的危害,避免为贪图一时的省心,而疏忽了对孩子的关心。
要深刻认识到养育孩子对父母的意义。孩子是上苍给我们的恩典和礼物,做父母是天赐的自我完善机缘。做父母,养育孩子,对一个人心理的健全发展,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还要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责任,为孩子营造心理健康的成长环境。
其次,是解决好操作问题。
父母最好自己带孩子,特别是在孩子生命的早期。要多与孩子进行肌肤接触,多和孩子一起玩耍,多与孩子说话。有条件的话,在哺乳期宁可暂时放弃工作,也要保证自己带孩子。
如果确实需要老人帮助,最好是请老人来家里而不是将孩子送走。下班回家来要主动与孩子接触,工作再辛苦晚上也一定要让孩子和自己睡,这应该说是父母不可逾越的底线。晚上让孩子和老人一起睡,对孩子、对自己、对老人,都会带来潜在的心理暗伤,一定要努力避免。哪怕老人愿意,也要做好老人的工作,让孩子晚上和自己睡。
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需要把孩子送到老人家里,千万不能把孩子扔给老人,不闻不问,不管不看。如果两家相距不远,早上把孩子送到老人家里,晚上应尽力接回孩子,保证晚上有足够的亲子接触时间。如果两家相距很远,不能一天一接送,父母也要经常去看孩子,周末要尽力把孩子接回来。
外出打工要尽量避免与孩子长期分离,可以就近打工,可以时常回家,或带着孩子打工。如果实在难以经常和孩子见面,也要创造条件增进和孩子的联系,经常给孩子打打电话。只要有心,办法总是有的。
不管哪种情况,都要经常和老人沟通,表达自己对老人辛苦的理解,交流养育孩子的科学观念和方法。如果发现老人过于宠爱孩子或有其他问题,要耐心和老人商量,以便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形成家教合力。
不管哪种情况,都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话,向孩子说明父母这样安排的原因,以及父母难舍的心情,最大限度地减少孩子的“被父母抛弃感”,最大限度地减少亲情缺失对孩子的心理暗伤,最大限度地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祖辈 当好配角别越位
老李夫妇的独生女成家后,小两口就和老李夫妇一起生活。女儿当妈妈后,老李夫妇心疼女儿,晚上自动把孩子抢了过来,让孩子跟自己睡一个房间。结果,孩子没有了吃奶的机会,妈妈的奶水刚刚要下来又回去了。这下好,外孙女干脆成了老李夫妇的孩子,白天黑夜都和姥姥姥爷在一起。
姥姥挂在嘴边的理由似乎很有道理:小两口白天都要上班,晚上缺觉了怎么行?结果小两口落得清闲自在,孩子成了老李夫妇的孩子。转眼,外孙女三四岁了,跟爸爸妈妈一点不亲,而老李夫妇还经常抱怨小两口长不大,不顶事儿,也就越发不敢把孩子交给他们了。
有一个11岁的小女孩,乖巧,听话,爷爷却发愁孩子好像有点心理问题,说孩子对一位中年男老师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有事没事总喜欢找老师,到了老师办公室就不想走,又是扫地又是倒水,只要老师在她就不离开。
原来,这女孩是个留守儿童,五六岁时父母出门做生意去了,常年不回家,每年只是过年时回家住几天。现在女孩见到父母都像见到陌生人,和父母说话都脸红。
女孩不好意思地跟我说:老师对我特别关心,每次作文都给我写很好的评语,还在班上念给大家听。冬天来了,常常问我冷不冷。我觉得他就像爸爸,甚至比爸爸还亲。我就从心里喜欢这个老师,爱这个老师。您说,我爱老师不对吗?
女孩的心声印证了我的推测:是父爱亲情的缺失导致孩子对中年男教师的依恋,缺失的父爱亲情在老师身上找到了替代性补偿。
在如今的家庭教育中,有些祖辈主动把自己当成代理家长,把孙子当儿子养,其中显然有老人依赖心理、退化心理、眷恋心理、补偿心理等情结;有些祖辈则是被动代行家长之责,超过6000万个留守儿童家庭的祖辈,就是一个无奈的代理家长群体。
祖辈成为代理家长,对三代人的消极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不利于老人自己的晚年生活,会妨碍老人的独立性、强化老人心理依恋性;不利于年轻父母的心理成长,难以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祖辈的娇惯容易让孩子养成任性的毛病,父母亲情缺失容易引起孩子人格偏差,老人喜欢安静容易磨灭孩子的活力。
在祖孙三代的这个家庭教育舞台上,祖辈必须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要当好配角不越位。
心理上,要为自己增强点独立性,要明白,把孙子当儿子养的实质是侵权,是剥夺孩子父母的权利和责任。所以,要把孩子还给他的父母,不能和儿女争孩子,要把养育孩子的权利和责任归还儿女,当好助手,该帮把手的时候帮把手,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
行为上,最好创造条件去儿女家帮忙带孩子,如果带回家来也要尽可能晚上放手让儿女把孩子接回,要让孩子经常回到父母身边,或者让儿女经常来看看孩子。
留守儿童的祖辈在隔代教养的策略上,有四个方面要格外注意:一要宽严结合,该宽则宽,该严则严;二要护放结合,不能包揽一切,要放手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三要多陪伴孩子;四要增加孩子的伙伴交往,避免孩子形成孤僻的性格。
总之,祖辈要避免和孩子父母争夺感情。祖孙之情能部分补偿孩子的亲情缺失,却不可替代亲子之情。祖辈全职付出后,要特别留意不在孩子面前抱怨他的父母,发现孩子对父母心生抱怨的时候要及时疏导化解,促使孩子父母尽可能地表达对孩子的爱,不让孩子的感情完全转移到自己身上,从而疏远了和父母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