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从哲学角度来讲一下自律和自由,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讲,自律和自由,都可以成为结果和过程,它们可以互换,同时都具有被动和主动的特性。
先来看一下自律和自由的简单概念。简而言之:自律就是对自己欲望的一种克制,如果说的再边际一点,那就是控制;自由是自身的追求和满足,不受太多因素限制,最大限度的满足精神和肉体的需求。这两个概念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自由,也没有绝对的自律,但是他们有先后顺序,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因为选择的不同,导致设想和实际结果的落差不同。
你可以选择过程自律或者过程自由,导致的结果也不同。接下来分别看一下两种不同的情况,假设这两种情况的目的是统一的。
我们选取学生甲和学生乙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出不同的选择作为一个举例说明,假设他们的目的都是考上清华大学。
先看学生甲:过程自由,在行动过程中最大限度满足个人的欲望和非必须的短暂需求。学生甲由于想很舒服的学习,在学习的时候眼睛离书本很近,经常不注意用眼卫生,也不做眼保健操,平时不注重体姿体态的调整,也不喜欢体育运动,平时的放松娱乐方式是电子游戏。
再看学生乙:过程自律,在行动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持克制个人欲望和杜绝非必须短暂需求。学生乙担心眼睛以后会近视不方便,所以他严格遵守眼睛和书本的距离,课间都会认真做眼保健操,放松娱乐方式是体育锻炼和做益智手工。
我们设想一种比较理想的结果,学生甲和学生乙都考上了清华大学,那这两人的人生轨迹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这里我们不考虑这个例子之外的其他因素,只考虑他俩的共同是清华大学这个小范围就可以了。学生甲因沉迷于电子游戏再加上平时不注意用眼卫生,可能会导致近视眼,从而戴上厚厚的镜片,再加上他不怎么运动,不注重体姿体态的调整,可能会造成身体肥胖、体态不正等诸多问题。而学生乙,学习成绩就算和学生甲差不多,但眼睛正常,身体、身材也好,精力也更充沛。
上面这个例子是相对理想的状态,如果两人智力差不多,那相对过程自律的那个人,结果要比过程自由的那个人要好。这只是从这个例子的单一方面去讲。我们明白了:过程的自由和自律会导致不一样的结果。如果设想范围再大一点:假设学生乙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比较自律,而甲相反或者相对没那么自律,那他俩的结果也会不同,当然这里的理想前提是:除了例子之内的那几方面,我们设想两人其他方面都一样。
我们再来讲讲自律、自由的被动性和主动性。
再举一个例子:
沙漠里有两个人,分别是张三李四(为了避免杠精抬杠,假设张三和李四不在一起,他俩不认识),他们两人同时得到了一瓶水。张三拿起水瓶,咕噜咕噜就喝完了,享受到了某种快感。而李四只有在渴的受不了的时候才喝一点点,忍受着煎熬。最后张三渴死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李四走出了沙漠,再也不痛苦。
在这个例子当中,张三是主动自由,李四是主动自律,或者说李四是被动自由,张三是被动自律。
他们的结果,从生命的角度来讲,就是一个活着一个死了;从获得的某种快感来说,一个先享受了,一个后享受了,一个短暂的,一个长久的。
因此自律的被动,往往是有害的,比如举例当中的学生甲和张三,都得到了被动的自律。而自由的被动,往往是自律主动的结果,如学生乙和李四。反之:自由的主动是有害的,自由的被动是有益的结果。
这两者的关系不容忽视的是意识和行动,矛盾的统一点是:他们都想要自由,而选择了不同的自律方式,被动的自律是他们不想要的,但是追求主动的自由而不追求主动的自律,那被动自律就会弥补。用一句俗话讲就是: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李四和学生乙的结果分别是张三和学生甲向往的,但是最终却错付了,这是因为他们做出的选择不一样,一个提前消费自由,一个通过自律增加自由的砝码,从而享受更多的自由。
所以,主动自律能收获被动自由,被动自由需要主动自律,或者过程自律,结果才会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