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或许是改革前三十年,大家共认的改革成果的主要原因吧!确实,以本人初到深圳为例,九十年代中期,最低工资标准相较还显见很低,因各种困难、很多企业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各有各的方法,我们所在的工厂,员工一天八小时试用期才7元,加班费1.2元,转正一天八小时9元,加班费1.5元,辛苦一个月,一线员工一月收入350-500元不等,当然,九十年代中期,全国的改革成果还没有充分体现,人们还处于解决温饱的初级阶段。而同样的,因为九十年代中期民营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以港台地区企业为主体、融合外资企业的形式,在沿海开放城市得以爆发性增长,可是,九十年代国家已经在全面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文化程度对于轻工业为主的沿海地区,已经完全能够满足任何一个基层工作的需求了,所以,整个九十年代的劳动力市场是需方为主体的,工作制度化建设与流程管理要求,亦能有效地落实,所谓不断更新的管理模式都能在原有的基础工作上得以深化与强制推进。这也是八、九十年代港台、外资企业所津津乐道的“人口红利”的根本所在。
然慢慢进入二十一世纪初期,国内民营企业因原始资金的积聚,自主创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至2010年前后,其迅猛之程度,让很多港台、外资企业应接不暇,很多优势领域被“野蛮式生长”的民营企业所分割,民营企业以其灵活、根本性的成本优势在沿海城市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洪流”。至2015年前后,至少六成以上的港台、外资企业退出了沿海城市,而这十五年间,劳动力市场逐步走向了分化。一方面,这十五年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年代,营销方式、物流运输、各种服务模式都在给劳动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一线产业工人已经不再是普通劳动者的最佳选择,更何况通过多方位的选择寻求改变命运,进行自主创业成为了有志者的主流方向;另一方面,《劳动法》通过修订,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以明确规定,自2004年开始,深圳市(特区内)最低工资610元、(特区外)最低工资480元,加班费严格按照平时1.5倍每小时计算,周末2倍每小时计算,至2010年全深圳市统一工资标准最低1100元,2015年全市最低工资标准为2030元,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企业的人工成本在逐年增加,制造型企业的生存竞争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以加工型为主、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举步维艰,因为艰难、订单状态更加不乐观,深陷于竞争低廉与没有议价权的订单而不能自拔,同样,因为订单不稳定,基层劳动者的收入则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落差很大,人员流失率极其严重,给生产制造带来很大的困扰;更有甚者,自经二十一世纪初劳务派遣公司的兴起,至2010年已经相当成熟,2015年前后,制造型企业对劳务派遣公司的依赖已经非常显著,很多企业基层劳动者由劳务派遣公司输送比例占三成以上、严重的占五成以上,劳务派遣公司人员输入按照订单状况及时调整人员结构,因需求关系影响、往往存在旺季人工成本叠加的现象,反而助推了“用工难、用工荒”的现象,给本来生存艰难的企业增加了难度,更不用说这种劳务派遣公司人员的极不稳定性造成的影响。
由于生活成本与抵御通货膨胀诸多原因,未来的人工成本将会进一步地提高,所谓的“人口红利”应该朝着“精工细作”的精益生产管理的方向去发展,只有甩掉“人口红利”这顶帽子,我们的“中国制造”才能脱胎换骨,走向未来“中国智造”的必由之路,去向德国、日本、美国这些精益生产管理先进的国家学习,把我们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蜕变成世界上最为高端的“产业工人”,解决一个又一个尖端领域的科研难题,我们未来的中国制造才能破茧重生,未来的劳动力市场才能大放光彩!这是我们走向“中国智造”的过渡性痛苦阶段,我们应该积极面对,才能于未来找到一条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