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体》有感
假期第四天,好快啊。
前两天回到老家,蹲在炕头里了,只觉得幸福着。只要回到妈妈身边,就可以当回孩子。每个下午睡得不省人事,其他时间就窝在被窝里了。回到了妈妈身边,所有的一切都放下,鼻涕横飞,浑身没劲,着实好好休息了两天。回家就带了一本刘慈欣的《三体》,可以说是追完了,有一点追剧的感觉。
读这本书是因为朋友一次深聊,我们两个谈到了读书。她感慨一路走来读杂书的蜕变。我们两个是两条截然不同的成长路,我说她身上可爱的浑厚的深远的气质,她回应说从读杂书而来。我想未来我也想成为她那样的通达的可爱之人,所以决定今年读书在教学和童书之外,也尝试一些杂书。
读成人的科幻作品,最深的体会就是追剧的感觉,停不下来的感觉,总想继续推进,知道情节,然后看到结局。当然,读这本书,其中很多细节也是耐人寻味,比如描写的史强队长。汪教授之所以对史强渐渐改观,是因为这个人身上有一股所谓的“痞气”,这份“痞气”当然不是所谓的“匪气”,是因为留有一份真实。越发觉得一个人真正散发可爱气质的恰是面对真实的如实与洞见,而在史强身上,我有很深的这样的领悟。之所以,最初汪淼这么厌恶反感,是因为那份不迎合、不虚伪吧。就是那么自在,因为对一切的洞见在心中明了,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吧。洞见一切,然后不执迷,如实而活,这本书我挺喜欢这个人的。
回到成人科幻作品和儿童文学作品的感受上来,读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如同品一杯茶,慢慢入口,感受苦涩,等待回甘。读的过程,不疾不徐,一点点来,仿佛读书的时光里是被暖色调所调色。读成人科幻作品,难免匆促了些,被千丝万缕的情节所吸引,被扑朔迷离的结局所牵制,仿佛置身其中,分辨不清,直到最后一个文字读完,有种恍然大悟的释然,当然中间也会有这样的惊喜刺激,比如叶文洁的身份揭露,再比如两个质子在三体世界的制造。无疑,这一部作品在很多物理知识基础上的,涉及到三体世界部分,囫囵吞枣很多。想起了读过的霍金《大设计》这本书,林曦老师导读笑谈道:这本书可能带给每一位读过的普通读者最大的收获就是原来未知离我们这么近,我们如此渺小,所以谦卑点。
读完这本书,我在想人性的恶从何而来?
那个曾经的女孩面对文革的暴力,政治的裹挟,她选择相信了人性之中恶的不可挽救,所以选择发射了那一个通向宇宙三体世界的信号。其实,她也有过怀疑的,那个与当地人民度过的那些短暂的时光里,她感受到生命的温暖,只是她总也怀疑所有的不真实。文中这样描述:在叶文洁的记忆中,这段日子不像是属于自己的,仿佛是从别的人生中飘落的片断,像一片羽毛般飞入自己的生活。这段记忆被浓缩成一幅幅欧洲古典油画,很奇怪,不是中国画,就是油画,中国画上空白太多,但齐家屯的生活是没有空白的,像古典的油画那样,充满着浓郁得化不开的色彩。一切都是浓烈和温热的:铺着厚厚乌拉草的火坑、铜烟锅里的关东煮和莫合烟、厚实的高粱饭、六十五度的高粱酒……但这一切,又都在宁静与平和中流逝着,像屯子边上的小溪一样。
一个不断经历过黑暗的人,会相信黑暗,而质疑善良的。叶文洁的身上,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这样一位女科学家,对待知识她有深入的思维与推理能力,甚至有出奇的冷静与隐忍,可是人之为人的那份温暖却是造成他悲剧的根源。
当她发射了那个求救信号之后,他选择了断送雷志成和杨卫宁的生命,而后者是自己的丈夫,到后来是自己的女儿。我不想指责她的残忍,只是在深思:生命到底是何种绝望会把至亲的人送上绝路?又或者说,她的心中这样的一种断送并非绝路?
人的一生容易被认知所裹挟,而认知从学习中来,或者经历,或者阅读,有很多。但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如何定义经历?转念的能力,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叶文洁的遭遇,有理由这样的一种背叛全人类的选择,从一桩桩遭遇来看,命运特别苛责了这样的一个姑娘,从亲眼目睹母亲对父亲的背叛与凌辱、父亲被暴虐所致死,再到林场里被诬陷,人间的冷她算是尝尽了。
人间的暖从何而来呢?看到了如此的冷漠对于文洁的伤害,以至于选择求救三体世界来拯救地球,最后一切的因果反噬到了整个人类可不可怕?这是不是一种预示:所有的温暖才能让地球一直永远处于恒纪元之中。相比较三体世界的恶劣,地球仿佛是宇宙中智慧生命的摇篮,人类该是知足啊。
那么,如何感恩这一切的,付出真心,哪怕一点温暖,一点感动,也是给予地球最厚实的保护吧。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现在人情多多少少淡了些,回到家乡,被乡土气包围着,心里莫名感动,也莫名心安。
我想对于孩子而言,童年里最珍贵的也是这些吧。让人与人更多体谅与感动,也许是家庭教育最深沉的底色给养,那些看不见的隐形才更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