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午餐时,同事说到父亲很后悔没有多读书,以至于很是希望同事能够多读书,因为自己读书少,所以才工作那么辛苦,而自己的伯父因为读书多,可以当一个老师……此等云云,让我一时没忍住,脱口而出: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处境总是停留在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这有何意义?如果真觉得后悔,那就自己去读书,任何时候读书都不迟……如果说读书仅仅是为了找个好工作,那我不赞同,读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活得更自恰……此等云云又招来了同事的反驳……于是,此等云云,彼等云云,真理了不可得,因为真理原本就不在言语中,真理在生命流动之中。
透过这次言论,我看到自己身上有非常好辩的一面,是非善恶总是希望辩论清楚,而也通常喜欢用言论的方式来教育他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有非常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是我天生的习气,表达未必是不好的,只是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表达,不能一叶障目,自以为是,这是我最需要学习的地方。
其实,很多时候,我说的东西都无法引起同事的共鸣,因为我所要求的境界太高,对自己的要求原本也高,正如条条大道通罗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道,我何必自以为是呢?
很多时候,沉默更好,吃饭就只是吃饭,这能让我更舒服。
当然,我也渐渐看明白,我追求真理的结果让我自己变成了一个很难被人理解的人,甚至有时候也让我变得很难同理他人……终归是境界不够,或许天地境界终究会来,只是需要时间。
冯友兰老师说,人生有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还有天地境界。
当我站在道德境界对一个在功利境界的人说话的时候,我们是鸡同鸭讲的。
我开始明白,有些对话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进行。
总是要记得回归到自己,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学会等待被邀请。
近日来,其实公司的状况让我很容易焦虑,但是当我从功利境界退出,从道德境界出来,站到天地境界的时候,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只是知道,了解,并且知道这一切的所谓善恶不过是相生相成的,如此便觉得释然很多。
我为何要落在某一边呢?这种“落”,这种“住相”才是让我焦虑的根本。
同时,我也看见自己身上的一面,虽然口上常说论事不论人,但是切实到实际的时候,我很容易就论人不论事,我会用固定的观点去框某个人,而不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没有人会一直停留在那里不变化的……而如果一个人不肯变化,老天便会用各种方法来使他不得不变化,所以,我何必担忧和焦虑呢?
做好自己的本份,相信一切的发生都是最好的。
照顾好家庭,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照顾好自己的心,然后顺势而为。
永远记住,时也,命也,不要落两边,总是记得良知在自己心中,成为一个真正自信的人。
写于2024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