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库切的青春自传,喜欢他的人多多少少能从文字中看到被同化的那个自己,那个年幼时迫切想逃离过去、逃离故乡、逃离生活束缚的自己,在慢慢的长大,面对房租、签证、生活琐事,最后不得不向现实和解的自己。
“这是一个他可以逃避的世界——现在逃还不晚。或者与之和解,和他们看到的周围的一个个年轻人那样,满足于婚姻、住宅和汽车,满足于生活能够实际提供的,把精力放在工作中。”
逃离关于故乡
从南非到英国,逃离那个奴役自己思想的地方;从安徽到上海,逃离那个知遇之恩的地方。库切是因为南非的殖民统治和种族隔离的状态,而选择了离开。我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离开。尽管离开的理由不尽相同,但是离开的动作不谋而合,到一个新的城市,所面对的问题和对一个城市的也大相径庭。这是一个魔都,是一个绚丽梦幻的城市,土著人有着他们的自傲,外地人有这些许的自卑;这是一个我似乎努力了也很难融入的城市,总带着一些茫然和不知所措,然而另一面却不得不告诉自己要坚持,坚持,再坚持!就是这样,在这里可能很难有朋友,然而又有无数志同道合的人;在这里可能房价很高,却依然供不应求;在这里可能工资优渥,然而结余了了。上海它拥有着与生俱来的魅力,让前仆后继的人逃离家乡,逃离那个衣食无忧、生活安逸的地方,来这里只为感受它!
逃离关于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之于库切是一个阻碍“个体自我”的地方,妈妈对他的爱被他视为一种控制。他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价值观。而我是一个从小是在绝对自由下相对自由的生活,某种意义上看到库切很排斥母亲对她好,我也很有共鸣,有段时间,我也很排斥家庭对我的关爱与温暖,想逃离这个家庭,完全独立生活。不是因为父母给了我太多的爱,而是因为我可能感觉到自己缺失了一些陪伴,就想让这个缺失到极致,化为零,转化为父母与我毫无瓜葛。然而现在我和解了,父母给我的是他们认为最好的,可能不是我认为最好的,但是他们在努力,在用他们的方式使我成为别人眼中更好的我。原生家庭我们无法选择,原生家庭的环境与氛围会对我们的性格养成有影响,但是,这不是绝对的。性格与后天的环境以及个人的学习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接受你的原生家庭,他们给你的爱,比你想象的更多!后来在《迈克尔K》这部作品中,那个无条件爱母亲的迈克尔,也许是他和解母亲的一种方式。
逃离关于职业
库切是一个有着梦想的文青,而他的专业是编程,文中引用的很多大师如 庞德、福特、王尔德、艾略特、韦伯恩,他们的观点和思想,他是一个想去写作的人,但是,刚毕业,必须依靠编程IBM的工作在英国生活,那时的他很愤慨,看着同事不热情,虽然友好但没有友谊;英国的女人很孤傲,法国的女人触不到,和卡罗琳在一起也只有赤裸裸的性行为,没有爱与热烈在里面,最后他选择了离开IBM。离开后的生活,他能享受到自由的喜悦,却要被物质限制,向生活妥协,他再度回到国际计算机公司做一个乖乖的码农。再次回到自己的专业,他接受了原来接受不了的撤退。该做的事可能是乏味的,但是他不敬重一个宁愿是个坏人而不愿做个乏味的人的人。
在医学院实习那一年,我幻想着无数个方式逃离医生这个职业,想着去做公众号,想着做编辑,想着去医疗互联网公司······在实习结束的后半年,我去了一个医疗互联网公司做了一段时间的编辑,后来,各种原因,放弃了,还是回到了规培的医学之路。但是再次回来,我发现自己慢慢爱上了医生这个职业,爱上了自己的工作。还是喜欢读书,还是没事会写写字,只是不再会把这些看的很重要。
《青春》不是一部描述生活历程的书,更像是对一些时期的心理活动的分享,这本书是他62时写的,但很多还是以当时的心态去描述过去的自己,有这青春时对于性、对于艺术、对于生活的曲解和逃避,也有这满怀的壮志,想改变却无力的凄凉。青春或许都是这样,想要一下成为最好的自己,不愿梦想就此化为虚无;其实与自己与社会和解之后,也许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