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112】
又到了全民高考的大日子,今年高考又和往常一样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依然有忘带“准考证”的老师和学生,依然有在考场外全程陪同的学生家长,不同的是今年不少大学还临时出台了“不准大学生在高考期间请假”的公告,据说是为了防止“代考”事件发生。
在新闻里看到今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三”作文题目是“我看高考/我的高考”,感觉这个题目还出得不赖,至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不用没话找话,谎话连篇。所有从小到大只要上过作文课的人都应该对我们作文里要求的那一套多年不变的“固定套路”记忆犹新,也是从那时候起就养成了后来可能维持一生的“假、大、空”的说话和写作模式。不过因为大家都习以为常,也就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好了。
不知不觉,我自己的高考也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很多关于这场考试的细节都已经遗忘,但仍然有几条模糊的线索可供追忆。比如我至今还记得不知道是在考哪一科的时候(貌似是“语文”),直到试卷都发下来了,我脑子里还“单曲循环”着萧亚轩的《幸福的地图》这首歌,停都停不下来,动感的节奏差点没让我直接哼出来,心态也是过于轻松。高考结束之后,印象中我们学校好像没有过全体学生“集体撕书”的举动,反正我的书最后都卖给收废品的了,一大堆总共才卖了十多块钱。还有考完之后我们几个学生在班主任家里“填志愿”,因为太专注(太磨蹭?)到了饭点才发现同去的几个人早都提前溜了,于是我被班主任硬留下来还在他家吃了一顿饭。除此之外,大多关于“高考”的记忆都全无印象了。
以后的很多年里,我都没有刻意关注过“高考”,大概是由于高中几年的郁闷生活里实在被它折磨得不堪回首。后来出于对“教育”话题的兴趣,看了不少关于“中国教育”的调差报告和纪录片,了解到像是“安徽毛坦厂中学”、“河北衡水中学”之类的“高考工厂”的管理模式,才发现我们当时的日子其实还算相对轻松的。不过也一度对以“高考”为指挥棒的中国教育深恶痛绝,深深觉得学生们都是在这种体制下成了中国教育的“受害者”。他们重理论,轻实际;把分数视作一切;说话、写作从来不讲人话;思维面狭窄,逻辑混乱;其中许多人在离开学校以后终生厌恶学习……
不过,当我对中国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之后发现,就现状来说,还真的很难找到另一种比“高考”更加公平合理、更具可操作性的选拔模式。更好的教育不是没有,比如前些年社会舆论热烈讨论的“素质教育”,但若真的采取这种方式录取,那些乡镇中学中下层家庭出身的学生跟家庭条件远好过他们的城市同龄人比起来,就更加没有竞争力了。现在所有人都只靠拼分数就行,到那时候恐怕还得拼英语、拼钢琴、拼舞蹈、拼绘画……那些底层学子们恐怕就更加没有上升通道了。何况对很多家庭来说,“高考”早就不只是一场简单的“升学考试”那么简单。
后来发现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站远了看觉得处处都能挑出毛病,但真的深挖下去,才发现事情远非当初以为的那么简单,于是不得不承认,身为局外人,自己身上天然就带有对于某些事情的“认知局限”。
虽然直到今天,我依然不喜欢“高考”模式,但也知道了这种教育体制短期内恐怕依然很难有大的改变。我相信“教育改革”肯定会来,只是不确定这一天究竟还有多远。
希望下一代人能有机会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能发自内心地爱上学习,而不是跟我们一样,在回首青春时,只能联想起那些面目可憎的练习册和永远考不完的模拟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