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下“寻找”这个词,给自己的第一个反应居然是负面的,就是还处在一个迷茫的阶段,应该跟自己今晚的内心状态有关吧。积极去看的话,应该会是--这说明一直抱有希望感,不放弃。这么理解,似乎会舒服一些。
之所以想到“寻找”,是因为我很清楚,自己并不是一个很优秀的妈妈,或者说,至少无法做到很智慧,很客观理性的看待大量的问题。也没有办法给女儿提供很好的起点。说到这,其实会感觉到有自责的成分在。那我在寻找什么呢?当然是一直期待的东西,就是怎么做,才能把控好尺度,让女儿刚刚好爱学习、会学习;怎样做才能成为她心目中那个温柔善良的妈妈,又可以很好的引领她不断突破自我,成就自我,在不痛苦的情况下锻炼到抗挫力。
由于浅浅了解了几年的心理学,每当有各种想法的时候,其实罗列一下想法和困惑,也能觉察到很多问题,算是自己给自己做心理疏导吧。不知道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会以什么样的立场和角度去看上面的内容。至少我写着写着,发现自己不是对女儿有要求就是对自己有要求。细细想来,我们的焦虑和痛苦,不正是要求与现实不匹配却又没及时自省么。
最近在跟女儿调整学习和生活模式。我所期待的,当然是希望她能有内驱力,能自主的学习和练琴。所以一直在好奇心和求知欲上下功夫,不断的去做铺垫和心理建设。希望她先能通过我的带动接触到,然后发现这件事很有意思,再然后慢慢的开始变的喜欢,专注。
可是事情哪有那么容易水到渠成。就拿阅读来说,即便我从她几个月就每晚亲子阅读,一直持续到4岁左右;经常带她去各大书店,哪怕只是参观,哪怕只是选她喜欢的看,尊重她的选择是反复还是继续往后。直到现在,也还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陪她睡前阅读。
有收获么?当然,而且我认为非常大。现在的她,早就通读了自己的语文课本,在翻看别的儿童书籍也几乎达到了流畅阅读,小时候也能背很多内容,整本书整本书的背,如果我读错一点,她立马就能听出。对于这个能力,我相信很多宝宝都可以做到,不是因为所谓的“神童”,而是孩子在听的过程其实很专注。我的观点是小时候这些不用过分关注懂了多少,背了多少,只要她开心,像做游戏一样,磨耳朵就够了。慢慢的,储备量多了,她会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会开始想要输出,并且有能力输出。比如出去玩,她会动不动就想到哪首应景的诗。
可是我难过的是,别人(尤其是家人)只是关注到了她好聪明,挺厉害,真棒…甚至她自己也很得意觉得是这样。却不曾想过,这是她一次次参与,一次次行动换来的。我希望女儿自己清楚,再聪明的头脑,也是因为我们真真实实做了这些事情,才有机会获得今天的成绩,不是生来就有的。
关于“自己曾付出了行动,并且如果想要保持优秀就需要保持有行动”,这正是今晚跟女儿进行的谈话内容。
我说:“有句老话,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知道什么意思么?”
女儿:“知道。”
我:“你种的是瓜子,将来就可能收获到瓜;种的是豆,将来就有可能收获到豆子。”
女儿表示认同。
我:“反过来讲,如果你期待的是收获西瓜,你可以播下豆子的种子么?”
女儿:“不能。而且如果你想收获豆子,肯定也是不能种瓜的。”
我:“是的。比如你期待自己成为钢琴家,结果你天天画画,你的梦想会实现么?”
女儿:“那肯定不行,那我可能就成画画高手了。”
我:“你要记住,你就是自己的种子。你期待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是要把主要时间精力都花在什么地方。”
我们每次谈话结束,我都会试着问一下“你能理解妈妈说的一部分内容么?”今天也不例外。她说“能懂一部分”。我知道,她听懂了!哪怕是只懂一句,也没关系,时间还很长,我们慢慢来,只要肯行动,我们就是在进步的!
妈妈也一直在寻找,怎么做怎么说你才可以带着轻松的心情感受到更多。你在成长,感恩有你,让妈妈也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