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要与人交流。上班与同事交流,回家与家人交流,出门见朋友,还要与朋友交流,即使见了陌生人,也少不了交流。
与人交流时,舒服的言语表达,让人如沐春风;反之,某些不切实际的言语表达,则让人仿若历经风霜雨雪。
在言语表达中,为了成功沟通,离不了多观察,少评论。
认识观察与评论。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他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即评论。
为什么区分观察和评论那么重要呢?作者在书中指出: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比如,当一个人言过其实,我们会认为他是夸夸其谈,爱说大话。
区分观察与评论。
那到底如何正确区分观察与评论呢?具体我们可以分为6种情况。
1.说话者使用的语言,不能体现出说话人应承担责任。
比如说,某教师骂学生:“你太笨了,比牛还难教!”他就是在评论学生,因为他对这句话不负有责任。
如果这位教师换一种说法:“这一节课,我让你照着白板上的字写,你看都不看一眼,所以你的作业错得有点多,你上课需要用心听讲。”
那么,上述这句话所表达的,就是教师的观察结果。
2.推测他人的思想、情感或愿望,并把这种推测当做唯一的可能。
这样的事例,比如我们回家看到孩子在玩,这时我们可能会说:“你总是不想写作业,学习不自觉。”
上述话语中,传达的是我们的评论,而要表达我们的观察,我们可能会说:
“宝贝,一回家就看到你在玩,你是不想写作业吗?”
3.把预测当做事实。
“如果你上班不努力,你就会被老板扣钱。”这句话,是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了。
“如果你上班不努力,我担心你的绩效会被扣。”这样的表达,是在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4.缺乏依据。
某一天,如果你说:“小张胆小怕事。”这样的言语表达缺乏事实依据。
换一种说法,你说:“小张这个月工资被扣了,他却不敢去问老板,他有些胆小怕事。”这种表达,就把“胆小怕事”的原因说清楚,它就是观察。
5.评价人的能力,把评论当做事实。
某天,一位妻子对丈夫说:“你好无能,什么都不会!”这是在评价一个人——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
而如果妻子说:“今天遇到的三件事情,都是我去做的,你一件都没做。”
那么,妻子的这句话,就是在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6.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混淆评论与事实。
这样的语言,如:这个学生很自私。再比如:爸爸很勤劳。
在这里,说话人把评论当成了事实。
第1句话,如果我们说:这个学生,老师安排他帮助同学,他说他要下棋。那么,这就是观察。
第2句话,如果我们说:“爸爸今天下班后,又做饭又洗衣,他很勤劳。”那么,这也只是观察。
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不带评价的观察。
常言道:静坐当思己过,闲谈莫道人非。
当我们犯错时,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时间、具体所处的环境,对自己的言语和行为,通过动态的语言——及非暴力沟通加以诊断。
对诊断的结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亦有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每个人来到这世上,都会犯错。是是非非,在所难免。
对待他人的过错,我们要抱宽容大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过错,从善如流,才能心如明镜。
而所有这些,都要靠不带评价的观察——观察自己,也观察别人。这样,人类的文明程度,才会越来越高。
总而言之,无论是与人交流,还是独处时,多观察,少评论,我们才会全面认识自己,也不太过于片面的认识身边人。如此,我们才能一步步修成正果,用爱的语言温暖身边人,也让更多人,通过爱的语言温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