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以前,在网上听梁冬讲《心经》,他说在谷歌搜索关键词出来的结果页,其实每一次都是临时集合,之前不存在,关掉页面之后也不存在;Gmail所用的邮件空间扩张至无限其实同理——它是诸法空相,关掉页面,它以这种集合存在的方式不存在了。
“在这一秒里,已经集合了万千刹那的种种因缘。这个状况过去不曾有,未来也不会有,只是这一刹那短暂的集合。而且你知道这个集合不可能被永恒定在那里的时候,你就不会产生一种非要留住它的冲动。所以你也不应该对过去某一天的那一刹那间的你的爱的冲动而产生任何的执着,对于它不能保留产生任何的愤恨。”
佛法是佛法,互联网是互联网。互联网界的大佬讲佛法,其实也已经不是新鲜事。佛法二千五百年,互联网不过区区五十年。而那一回我听梁冬,颇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受——拨开当下的云,看见亘古的日,佛法与互联网,原来其实就是一回事。
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在《华严经》中反复宣说:“一多互摄,重重无尽,因陀罗网。”二千五百多年后,互联网显现于世。“千灯互照,光光交彻。”——我们“日用而不知”的互联网,它其实就扎根于人的思维和想象:人人可用,众生平等;拿起手机就是起心动念,贪嗔痴都是屏幕背后的光与电。各类应用软件,正是今时今日我们数字化的眼、耳、鼻、舌,将尘世的种种色、声、香、味种种变得伸手可及;日益完善的穿戴和植入设备,便是六根中的“身”了;至于“意”,则是游戏,是可以通过设备链接意识的无尽藏。
乔布斯通过一个手机,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把他的领悟传达给全世界。而传说微信创立之初,研发陷入困境,张小龙在北京龙泉寺闭关小住,受寺中扫地僧点化后,微信大成。
入世与出世,殊途而同归,看似有别,其实不二。爱因斯坦早已指出:“物质、时间、空间乃至整个宇宙,只不过是人们的错觉而已。”如果你读过朱清时教授有关“弦论”的《物理学步入禅境》,你就会明白看似深奥的“缘起性空”,明了“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后世里,或许终有一日,人们会经由“因陀罗网”,证悟到数千年前佛经中所讲过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