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通俗化翻译理解·卷十八·汉纪十

汉纪十,戊申(公元前133年)—丙辰(公元前125年),共9年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

元光二年(戊申,公元前133年)

1.冬天,十月,刘彻到达雍县,举行祭祀五帝(黄帝、炎帝、青帝、白帝、黑帝)的典礼。
2.李少君把祭祀灶神以及永葆青春的方法传授给了刘彻,刘彻因此非常尊敬他,时常向他请教。
李少君是深泽侯赵修(赵将夕之孙)家中的侍从,从来不对外透露自己的年龄和籍贯,也不成家,四处游历,凭借着方术等特异功能在诸侯之间往来游走。
传言说他能驱使鬼怪,也有本事让人长生不老,于是有很多人都争相给他送去钱财、宝物,就为了获得这些所谓的不老秘方,李少君因此变得小有积蓄。
人们看到李少君既不下地干活,也不成家立业,然而却吃穿不愁、是个小富翁,再加上没人知道他是哪里来的人,更为他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正因如此,越来越多人都坚信李少君会法术、能通灵,以至于李少君在民间的名气非常大,好多人都天天跟在他屁股后面想学点秘术仙法。
李少君说话特别灵验。有一次,与武安侯田蚡在一起喝酒,席上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李少君说他曾经与伯父在某个地方出游捕猎,老人记得自己小时候与自己的伯父在某个地方玩过,确实能与李少君说出来的地点完美对应,在座的客人都对李少君的本领感到惊叹不已。
李少君对刘彻说:“祭祀灶神就能招来鬼怪,鬼怪可以把丹砂变为黄金,把这些黄金吃下去之后,不仅可以延年益寿,还能见到蓬莱的神仙。
黄帝就是因为见到了蓬莱的神仙,然后进行封禅(祭祀天地)仪式,从而长生不老。
我以前在海上游历时,遇见了安期生,他给了我一颗跟瓜差不多大的枣。
安期生是蓬莱仙山中的神仙,他的仙体聚合起来时可以用肉眼看见,然而当他的仙体分散开去,就没有人能见到了。”
刘彻听信了李少君的话,开始祭祀灶神,还派遣了很多方士、神棍到海上的蓬莱仙山中去找安期生之类的神仙,整天就指望着这些丹砂能变成黄金,好赶快吃下去让自己长生不老。
过了一段时间,李少君病死了,刘彻固执的认为他只是肉身殒灭而已,灵魂永远存在于世上。
自从李少君把这股鬼神仙怪的风气带起来后,有很多声称自己是从海上归来的燕地、齐地人,都纷纷上奏说见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神鬼异事,以及手握各种各样秘技偏方。
3.亳(音“博”)县人谬忌上奏请求祭祀太一之神:“天神中最尊贵的就是太一了,五帝都是太一的辅佐。”
刘彻便在长安东南侧的郊外为太一修建祭祀的庙宇。
4.雁门郡马邑县的有一位豪强,名叫聂壹,他委托大行(负责外交)王恢对刘彻说:“匈奴刚刚与大汉和亲,对边境地区没有什么戒备。
可以先在边境埋下大量伏兵,然后对匈奴好言相劝,利用福利待遇、物资金钱骗他们把人众迁移到边境附近居住;
他们肯定不会有任何防备,拖家带口来到此地,再动伏兵肯定能过一举将匈奴彻底消灭。”
刘彻把这个提议交给公卿大臣们商量。
大行王恢说:“我听说战国时期的代国,北方与胡人的土地接壤,一边又与中原大国相邻。
在这种被强胡精兵包围的情况下,代国仍然能保全自己的国家,让子民老有所依、少有所养,一年四季按时耕地种树,国库中的粮食物资从不短缺,就连匈奴也不敢轻易招惹代国。
如今大汉早已一统四海,陛下您的威望也早已传遍八方,那么为什么匈奴仍然不断侵扰我国边境呢?就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敬畏大汉朝廷啊!
不敬畏,是因为匈奴还没感受到大汉的实力到底有多强,我认为应该进兵讨伐匈奴,只有重拳出击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
韩安国说:“高皇帝当初被匈奴围困于平城,整整七天都没吃上饭,然而想方设法突围逃走以后,没有再为此事记恨匈奴。
在圣贤之主的心中,天下兴亡、社会盛衰才是第一位的,他们不会因为个人的喜怒哀乐影响大局的发展、妨碍功业的建立;正因如此,高皇帝才派刘敬出使匈奴,与之定下和亲事宜,后代帝王延续这一和亲政策,已经维持了五代的安宁。
这就说明,和亲有利于匈奴与大汉之间巩固友好关系,是维护边境太平的关键,我认为不应当出兵讨伐匈奴。”
王恢说:“这么说是错误的。
高皇帝亲披铠甲、身临战场将近十年,他不报平城之仇难道是因为害怕吗?难道是因为他没这个能力吗?并非如此,是因为他想让天下百姓都能得到良好的休整,不愿再兴起战事而已。
如今匈奴多次侵扰大汉边境,士兵们死的死、伤的伤,这些死去的将士们的家人,都在中原家乡备着棺材盼着他们回来呢,谁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不会感到心痛?
为了保障边关的安宁,为了让将士的家眷不再悲伤,必须发动军队让匈奴知道招惹大汉的后果。”
韩安国说:“不对。带兵打仗应该采用以强打弱的方式:
比如我方粮食供应不成问题,而敌方物资短缺、运输跟不上;
比如我方军队军纪严明、凝聚力强,而敌方管理混乱、人心离散;
比如我方占据了有利地形、稳守营寨,而敌方远道而来、筋疲力尽。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方与敌人对战的时候才能占据上风,将军稳坐军帐之内就能让敌军疲于奔命,甚至让敌方全军覆没都不在话下——
这才是圣明、聪慧之人统领的部队。
如今贸然讨伐匈奴,带着大批人马深入胡人之地,对那边的地理环境与作战习惯都没有仔细研究,也没有详细规划我方的进攻策略,这是很难取得战果的。
在胡人的地盘上行军,由于地势狭窄,没有足够的条件让军队并列而行;
然而列纵队行军又会使得队伍过长,容易被敌军拦腰截断;
行军速度过快,后方运输军需粮草的人员又很难跟上;
行军速度太慢,那么时间线一旦拉长了,让匈奴提前得到消息,四散逃走,汉军打过去只能望着空荡荡的荒郊野岭无能为力;
路途太过遥远,部队估计都走不到一千里,就会面临粮食短缺的困境。
《兵法》上说:‘轻易用兵,就相当于主动送人头。’我认为还是不要发兵攻打匈奴比较好。”
王恢说:“错!我说要打匈奴,并不是让朝廷发动大部队深入匈奴地盘,而是根据单于的喜好、抓住匈奴的需求,把他们全部引诱到大汉边境来。
再选出精锐的骑兵、矫健的壮士在附近埋伏待命,派兵把守各个关隘要道,做好充足的防备。
等汉军一切准备妥当之后,一声令下,将士们从前后左右一齐进兵,那么想抓住单于简直不费吹灰之力,我方不损失一兵一卒就能彻底消灭匈奴。”
刘彻最后听从了王恢的计策。
夏天,六月,刘彻任命御史大夫(监察百官)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掌管天子车驾)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负责外交)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评议政事)李息为材官将军,由这五位将军带着三十多万车兵、骑兵、材官勇士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埋伏,准备把单于骗到马邑之后,一举发兵将其歼灭。
刘彻派聂壹到匈奴去当间谍。
聂壹假装逃命到匈奴,对单于说:“我有本事把马邑县令、县丞都杀了,将整个马邑献给您,县中的所有财货物资都将是您的囊中之物。”
单于非常喜欢聂壹,对他的话深信不疑,让他放手去做。
于是聂壹随便杀了两个死罪囚犯,把他俩的头悬挂在马邑城的城门上,让单于的使者前来检查,说:“马邑县的长官都被我杀了,赶快让单于过来!”
单于赶紧收拾部队,带着十万名骑兵横跨边境关塞,进入武州。
然而在离马邑县还有一百多里时,单于发现周围漫山遍野都是牛群、羊群,但是连个人影都没有,面对这种奇怪的景象,心中闪过了一丝疑惑,便带着部队进攻边塞附近的亭障。
单于抓获了雁门尉史(负责警戒、治安),威胁逼问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尉史只好说出了真相,把汉军的分布位置全都说了出来。
得知汉军正在马邑附近埋伏,单于吓出一身冷汗:“我就说怎么会如此可疑!”然后火速带兵返回。
单于出武州关的时候长吁一口气:“这个尉史简直是老天派来帮我的啊!”于是封雁门尉史为匈奴的“天王”。
边塞传来消息,说单于已经离开了,汉军这才赶紧往边塞赶去,然而并没有追上,只好罢兵回朝。
王恢带着其他部队准备从代地出兵抢夺匈奴的军粮物资,后来听说单于撤退,又因为匈奴人马众多而不敢追击。
此次出兵空费兵力且没有任何物资收获,刘彻对王恢感到非常不满。
王恢说:“本来说好的是把匈奴引诱到马邑城再与他们交战的,然后我再趁此机会带兵袭击匈奴的物资,这样一定可以大获全胜。
然而如今单于根本就没到马邑,竟然半路返回了,我只带了三万人,打不过他们的十万骑兵部队,如果硬着头皮打过去,只能自取其辱。
我很清楚这次回来肯定会被斩首,即便如此,我也把三万将士原原本本地还给陛下了。”
刘彻把王恢关进了廷尉的监狱进行调查。
廷尉判定王恢的罪行为“用兵软弱无能、效率低下”,应当处斩。
王恢派人带着千金贿赂了丞相田蚡,然而田蚡收了钱之后不敢找刘彻求情,只好对王太后说:“王恢提出在马邑埋伏匈奴,本来是为了能够彻底解决边境的问题,但是皇上仅仅因为这个计策失败了,就杀了王恢,这岂不是让匈奴更加得意了吗?”
后来刘彻来请安时,王太后就把田蚡说的话告诉了他。
刘彻说:“正是因为王恢提出的那个所谓‘妙计’,我才动用了几十万的兵力,千里迢迢行军,在马邑附近埋伏。
就算抓不到单于,至少也应该抢一些匈奴人的物资吧?
王恢却畏首畏尾地一直不敢出兵进攻匈奴的辎重,导致此次出兵一无所获,让这么多人被他一句话耍的团团转!
如果不杀了王恢,怎么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王恢得知刘彻这次是下了决心不饶恕自己,于是自杀了。
这次伏击失败后,匈奴彻底与大汉断绝了外交关系,和亲之事也彻底没戏了,明目张胆地进攻边关通道,骚扰、侵盗边境城镇的次数越来越多;然而匈奴还是对大汉的货品很感兴趣,仍然保持着交易活动,朝廷也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禁止匈奴在边境的市场上往来。

三年(己酉,公元前132年)
1.春天,黄河决堤,从顿丘县东南边泻出。
夏天,五月丙子日,濮阳县瓠(音“护”)子堤决口,黄河流入钜野县,汇入淮水、泗水之中,有十六个郡都遭受了洪灾。
刘彻派汲黯与郑当时带着十万名将卒前往救灾抗洪,好不容易把堤坝修好,马上又被洪水冲垮了。
当时,田蚡的封地在黄河以北的鄃(音“输”)县,黄河是向南决堤的,鄃县不仅没有受灾,反倒大丰收。
田蚡对刘彻说:“河水决堤那都是老天决定的事情,靠人力怎么阻止的了呢?如果您非得派人去修补河堤,阻挡洪水,怕是违背了老天的心意啊!”
同时,还有好几个会观察气象的占卜师也赞同田蚡的说法。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刘彻都不再着手修补堤坝了。
2.汉景帝(刘启)时期,魏其侯窦婴是大将军,武安侯田蚡只是部门办事员。田蚡在刘启身边伺候的时候,态度谦卑低下,卑微得就好像是他的后辈子侄一样。
后来田蚡的地位一天比一天尊贵,一路晋升为丞相,窦婴身边的宾客、友人也都转而投向田蚡那边,只有前燕国国相颍阴人灌夫坚持留在窦婴身边。
窦婴对灌夫很好,两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父子一样相互抱团取暖。
灌夫性格刚烈直率,在聚会喝酒的场合之中,但凡有比他地位高贵的人,他必然要狠狠为难对方一番。因此灌夫好几次喝醉酒之后,对已经身为丞相的田蚡出言不逊。
田蚡上书弹劾灌夫:“灌夫家里人在颍川那边横行霸道,欺压百姓。”
于是刘彻就派人把灌夫与他的族人都抓了起来,全都判为在闹市中处斩。
窦婴想要救灌夫一命,上书为他求情,刘彻就让窦婴与田蚡在太后的长乐宫进行辩论,看谁说的有道理。
在辩论时,窦婴与田蚡辩论起来唾沫横飞,相互攻击得不可开交。
刘彻问在一旁观辩的臣子:“他们谁说的对?”
汲黯站在窦婴这一边;韩安国认为两人说的都没问题;郑当时一开始觉得窦婴说的对,后来又有一些动摇。
刘彻看到郑当时拿不定主意,骂道:“该斩的就是你这种人!”说完便起身走了,准备去找王太后吃饭。
王太后气得一口饭也吃不下,说:“我如今还活着,都有人敢欺负我弟弟;要是将来我死了,他们还有活路吗!”
刘彻被王太后搞得没办法了,只好把灌夫一族全部处死,并且让有关部门调查窦婴,最终被判为在闹市中处斩。

四年(庚戌,公元前131年)
1.冬天,十二月三十一日,魏其侯窦婴在渭城处斩。
春天,三月乙卯日,武安侯田蚡去世。
后来淮南王刘安谋反失败,刘彻听说田蚡收受过刘安的贿赂,并且说过一些大逆不道的浑话,感叹道:“要是武安侯现在还活着,早就被我灭族了!”
2.夏天,四月,出现了冰霜天气,大面积的草木被霜冻死。
3.刘彻任命御史大夫韩安国行使丞相职权。
韩安国在为刘彻驾车的过程中,一不小心摔了下来,把腿摔断了。
五月丁巳日,韩安国因为腿脚不便而被罢免丞相职权,刘彻任命平棘侯薛泽(广平侯薛欧之孙)为丞相。
4.发生了地震。
赦免天下所有囚犯。
5.九月,刘彻任命中尉(负责京师治安)张欧为御史大夫。
韩安国病好了之后,重新被任命为中尉。
6.河间献王刘德非常喜欢看书学习,沉迷古时候的经典著作,做事脚踏实地、讲究事实依据,花了很多钱让人到各地为自己购买优质书籍,家里的藏书多到与宫中藏书的数量差不多。
当时淮南王刘安也很爱读书,然而他看的都是些不切实际、虚无缥缈的东西,文辞华丽但是没有任何实际用处。
刘德收集了很多先秦时期(焚书之前)的旧作,比如《周官》、《尚书》、《礼记》、《孟子》、《老子》之类,他根据这些书中所说修订了一套礼乐制度,为这些书额外新增了五百多篇的内容;他在家中的言行举止、服装穿戴全都用的是儒家学者那一套模式,有很多崤山以东地区的儒生、知识分子都与刘德频繁往来。

五年(辛亥,公元前130年)
1.冬天,十月,河间王刘德入朝觐见,献上了自己修订的雅乐制度与乐谱,就三雍(辟雍:培养人才,明堂:会见诸侯,灵台:观测天象)制度与政策条文与刘彻展开畅谈,总共谈及了三十多件事。
在交谈的过程中,刘德总是有理有据,引用书中的论据当作自己观点的印证,每件事都能精准说到点子上,话虽不多,但是重点非常明确。
刘彻把刘德献上来的雅乐相关内容交给太乐(管理宗庙礼乐,属于太常),让他们照着这些进行日常演练,以备必要的场合使用,然而用到这些雅乐的机会其实并不多。
春天,正月,河间王刘德去世,中尉常丽前来汇报,说:“河间王品行端庄,温柔和善,行事简朴节约,对下人关爱备至,明辨是非、不会被谗言迷惑,非常关心本国的弱势群体。”
大行令宣布:“根据《谥法》规定:明智聪慧称为‘献’。河间王的谥号定为‘献’。”
班固点评:
【曾经鲁哀公说过:“我从小就在皇宫中长大,是母后、侍女们把我带大的,对宫外的忧患、灾难全都一无所知,也对祸患没有敬畏之心。”
这话说的真实在!身处这样的的环境,就算想永保安稳,几乎是不可能的。
正因如此,在古人眼里,安逸享乐就如同毒药一样不可触碰,缺少品德、才能而无端暴富就宛如天大的灾难一般不吉利。
汉室自从开创以来,一直到汉平帝(刘衎),这二百年间出现了一百多位诸侯王,这一百多位诸侯王大多数都骄奢淫逸、无恶不作。
这到底是为什么?
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体会过人世间的艰辛,不知百姓疾苦,是在蜜罐里泡大的、是在温室里养大的富贵之人,娇生惯养已经成为了习惯,对善恶没有切实的概念,所以最后才会变成那个样子。
就连在民间长大的普通百姓,都有可能受到身边人、社会上的负面影响,从而思想滑坡、言语无礼、行为放纵,更何况鲁哀公这种从小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王侯权贵呢!
“举止端庄雅正,出淤泥而不染”,河间献王刘德差不多就是这样吧!】
2.之前王恢带兵讨伐东越的时候,刘彻派出番(音“婆”)阳县令唐蒙给南越王赵胡带话。
南越王在宴席上给唐蒙摆放了一盘蜀地特产的枸酱(音“举”,枸叶制作的酸辣酱),唐蒙尝到了之后觉得非常好吃,询问这是从哪来的好东西,赵胡答道:“往西北走,就是牂牁江,这条江有好几里宽,江水的源头在番禺(音‘潘于’)城,那里就有枸酱。”
唐蒙回到长安,找来一位蜀地的商人咨询此事,商人说:“枸酱只有蜀地才有,当地有很多人把这些偷偷拿出去到夜郎国交易。
夜郎国就临近牂牁江,江面有一百多步(80米左右)宽,船只完全可以通行。
然而夜郎受南越国的管控,向西一直到桐师国,都是不归大汉朝廷管的。”
唐蒙上书给刘彻说:“南越由东到西面积有一万多里,对外声称臣服于大汉,而实际上是坐拥一整个州的霸主,南越王的车马仪仗、服饰规格全都按照汉天子的标准来,这已经过分嚣张了。
这次我去那边,必须要经过长沙郡、豫章郡,全程几乎都在水上行走,好多河流走着走着就断流了,道路险绝困难,从这条路行军是一定不行的。
我听说夜郎国那边有十多万矫健勇猛的士兵,从夜郎沿着牂牁江顺流而下,可以直达南越国,他们一定想不到大汉会通过这条路行军而来——
这可是制服南越的妙计。
大汉军事力量强劲,经济条件富裕,再带上巴地、蜀地的丰饶物资,打通前往夜郎国的要道,在那边安排朝廷官员,想要控制夜郎国简直易如反掌。”
刘彻批准了唐蒙的请求,任命唐蒙为中郎将,带领一千名士兵,由一万多人运送物资特产,从巴蜀之地的筰(音“昨”)关进入夜郎国,见到了夜郎国的多同侯。
唐蒙给多同侯丰厚的赏赐,在当地对汉朝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社会发展水平、人民幸福程度等作了全方面的宣传,相约在夜郎设置汉朝的官员,并任命多同侯的儿子为宣传员。
汉朝的丝帛对夜郎国附近城邑中的人极具吸引力,这些人认为中原到夜郎的路途艰险难行,汉朝不可能拿他们怎么样,便暂且应下了唐蒙的要求,允许汉朝的官员前来管理。
唐蒙回去向刘彻汇报,刘彻将夜郎交给犍(音“前”)为郡管辖,并发动巴蜀之地的蛮兵修建通往夜郎的道路,一直从僰(音“薄”)县通往牂牁江。
被征调去修路的士兵多达几万人,好多人都死在了这次修路工程中,于是有大量士兵逃亡;后来唐蒙下令只要有哪个部落出现逃兵,就用军法诛杀哪个部落的首领,搞得巴地、蜀地人心惶惶。
刘彻得知此事后,赶紧让司马相如去制止、谴责唐蒙,并且向巴蜀之人做好道歉、解释工作,告诉当地百姓这并不是皇帝下的旨意,让百姓不要惊慌。
平息巴蜀的民乱之后,司马相如便回来一一汇报工作。
当时,邛人、筰人的首领听说南方的夷人与朝廷开展外交往来,得到了不少好处,于是他们也提出要臣服于大汉,想要像夜郎一样由朝廷派官员管理。
刘彻问司马相如此事是否可行,司马相如说:“邛人、筰人、冉駹(音‘忙’)人的地盘离蜀地很近,想要打通道路很容易。
在秦朝时期,那边就一直属于中央朝廷,直到汉朝才取消了对他们的管理。
如今他们既然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那么您就再将邛、筰等地区设置为郡县就好了,而且福利待遇要超过夜郎,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小国向大汉称臣。”
刘彻十分赞同司马相如的观点,任命他为中郎将,带着符节凭证出使;然后派出副手王然于乘坐传车,前往巴蜀,要求当地的官员征收财货、特产,将这些物资当作赏赐、福利分发给西部蛮夷。
邛地、筰地、冉駹、斯榆之地的首领纷纷请求成为大汉的藩臣。
旧的边境关卡被取消,将边界向西拓宽到了更远的地方,直到沫水、若水;向南拓宽到了牂牁江,打通了通往零关镇的道路。
在孙水上搭建桥梁,直达邛都,在那边设置了一名都尉(当地长官)和十多个县,全都归属于蜀郡。
刘彻对打通西部通路感到非常满意。
3.刘彻下令发动一万人到雁门郡,把不好走的地方都修整一遍,维护讨伐匈奴的战略通道,保障进军道路平整易行。
4.秋天,七月,出现了大风天气,风力强劲足以将树木连根拔起。
5.有一名叫楚服的女巫,带着一群人教陈皇后祝祷诅咒之术,传授她魅惑男人的秘诀,后来事情败露,刘彻派御史张汤彻查此案。
张汤调查得非常仔细,把这件事牵扯到的人全部都揪了出来,最后一共有三百多人被处以死刑,楚服的脑袋被悬挂在闹市示众。
七月乙巳日,刘彻专门给陈皇后下了一道诏书,没收了她的皇后印玺、绶带,打入长门宫,不得随意出入。
窦太主刘嫖吓得手忙脚乱,给刘彻连连磕头求情。刘彻说:“皇后做的这些事情实在是太下三滥了,这是一个皇后该干的事吗?不废后是不行的了。
您应该修身养性、提高道德修养,不要再被那些妖言邪说迷惑。
就算皇后被废除,我还是一样会养着她的,在长门宫就跟在未央宫一样。”
6.之前,刘彻有一次在刘嫖家吃饭,刘嫖献上了一位自己培养了很久的男宠,名叫董偃,他曾经靠卖珠串为生。
刘彻赏赐给董偃礼服、头冠,给他崇高的地位,从不直呼其名,只称其为“主人翁”,让他做自己的贴身侍从。
董偃的身份一时间煊赫无比,名气传遍天下。
刘彻经常在北宫游玩,董偃陪着他在平乐观纵马驰骋,玩斗鸡、踢蹴鞠,赌狗赛马……玩得不亦乐乎。
后来刘彻在宣室殿与刘嫖喝酒饮宴,派谒者(传话侍从)叫董偃前来。当时,中郎东方朔正拿着武器站在堂下,听到刘彻要叫来董偃,便放下长戟上前说:“董偃犯了三条砍头之罪,怎么能到这里来呢!”
刘彻问:“这话从何说起?”
东方朔说:“第一条罪,董偃身为天子近臣,却私下里服侍公主;
第二条罪,董偃的所作所为有损风化,败坏男女正常交往之礼,对正常婚姻制度有着极为不良的影响,祸乱帝王内廷;
第三条罪,陛下年富力强,本来应当把精力放在学习儒家六经、治理国家之上,然而董偃身为您的近臣,不仅不让您学习正经知识,反而天天带着您铺张浪费、穷奢极欲,让您放纵游戏、沉迷娱乐,眼看着您荒废了国家大事也丝毫不加以提醒——
这简直是您身边的乱臣贼子,是倾覆国家的害群之马!”
刘彻沉默了许久,说道:“我已经请他来了,这次就算了,下回我一定改。”
东方朔制止道:“不行!宣室殿是专属于帝王的正殿,不合乎礼法规范的事情是不能出现在这里的。
如果您坚持让董偃进来,这就是祸乱朝纲、败坏礼法的开端,最后肯定会酿成难以想象的恶果。
齐桓公就是因为没有遵守管仲的告诫,起用易牙、竖貂,才让这两人把齐国搅得乌烟瘴气,齐桓公最终被饿死在王宫中,直到尸虫流出宫门才被人发现;而鲁庄公死后,正是因为及时处死了企图作乱的庆父,才保住了鲁国的稳定。
请陛下以齐桓公为戒,效仿鲁国处死庆父之事啊!”
刘彻说:“好,那就听你的。”然后下令拦住了董偃,把聚会的宴席变更到了北宫,让董偃从东边的司马门进入。
刘彻赏赐给东方朔三十斤黄金,对董偃也不再像之前那么明目张胆的宠爱。
正因董偃逾越规矩之后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于是那些公主、权贵们就更肆无忌惮的罔顾礼法规范了。
7.刘彻任命张汤为太中大夫(评议政事),和赵禹一同合作修订各项法令,要求法律条文制定的越详细严格越好。
张汤新推出了一项法令为“见知法”:
发现他人犯法而不举报、不弹劾的,按同罪论处;
如果看到他人违法,却因不清楚这是犯法行为而不举报、不弹劾,应当受相应的处罚;
如果没看到他人的违法行为,那么不承担责任。
严格要求执法官员遵守法律,相互监督、监察。
自此,执法工作变得越来越严厉苛刻。
8.八月,发生了螟灾,农作物遭到破坏。
9.本年,刘彻下令各郡县挑选对社会治理有深入研究、对古时候圣贤的学说有透彻理解的人,让这些人才、学者跟着当地每年入京师汇报工作的官员一起前往,他们的住宿饮食全部都由途径的郡县提供。
菑川人公孙弘在面试的时候说道:“在唐尧、虞舜那个年代,并没有多高贵的官职爵位,也没有多丰厚的物资赏赐,然而百姓都愿意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劳作;并没有严苛繁杂的法令条文,也没有残忍狠辣的刑罚手段,然而老百姓都不会轻易触犯法律——
这是因为帝王、朝臣以身作则,为百姓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对人民群众从不欺骗、隐瞒,主打信守承诺、说一不二。
然而当一个朝代发展到末期,高官厚禄无法吸引百姓踏实、勤劳地劳动,严刑峻法无法遏制民众放肆、嚣张地为非作歹——
这是因为上梁不正下梁歪,统治者自己都是一个品行不端、人品卑劣的小人,怎么值得百姓相信与依靠呢?
赏赐给得再多、刑罚用得再严,也不能保证能起到激励或警示的作用,想要让赏罚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可靠的公信力才能做到。
根据不同的才能、能力分配官职,那么就能保证各岗位的工作完成得有质有量;
把不切实际、虚无缥缈的空谈全部摒弃,那么做事时就能直击问题的本质,看清事物发展的真相;
省去不必要的工程建造,推行节约简朴的思想风气,那么就不需要收那么多税充盈国库,百姓的赋税压力也会小很多;
该农耕的时候就让百姓耕作,不要让田地错过适合种粮的时节,那么每年就会有稳定的收成,老百姓不会饿肚子,生活质量也能得到提高;
起用品行端正的人才,淘汰素质低下的小人,那么朝堂上自然而然就都是遵守礼法、恪守臣节的大臣,天子的权威、帝王的尊荣将更加不可挑战;
提拔政绩出色、有功在身的人,罢黜尸位素餐、无功无绩之人,那么臣子、官员们才能够得到有序的晋升、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有罪的人必须要受到处罚,那么心怀奸邪之人将不敢作奸犯科;
贤德之人必须要得到奖赏,那么臣民才会受到鼓舞,纷纷向善。
以上这八点,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只有量才任能、各得其所,大家才会不争不抢;
只有公开透明、依法办事,大家才会无恨无怨;
只有遵守规矩、讲究礼节,大家才能不逞凶斗狠;
只有关爱百姓、体恤民众,大家才能爱戴当政者。
以上这四点,是掌管天下的帝王必须迫切关注的重点。
靠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统一百姓思想与行为,而赏功罚罪、荣辱廉耻,能让百姓不轻易违反法律、触犯禁令。
“帝王的言行作风能与人民群众的心意保持一致,那么老百姓自然就会服从统治者的管理、响应政府的号召。
如果帝王的仁德恩惠符合老天的心意,民众也服从管理、遵守规定,那么:
上下一心,能使得政策执行得更有条理;
政令推行顺利,能使得人们的行为符合朝廷要求;
人们的行为一致,便能让天子的影响力发扬光大;
只要天子的美名、仁德、威望传遍四海,那么天地之间的一切都会和谐安稳地发展下去了。
到时候,阴阳之气归于平衡,风调雨顺符合农时,上天降下甘霖滋润大地,粮食丰收农人喜笑颜开,牲畜肥美健壮繁衍不息,并穗嘉苗遍地都是,红色瑞草随处可见,漫山遍野都是林木草泽,溪水河流永不枯竭——
这就是天下兴盛、社会繁荣的最高境界了。”
当时参加面试的有一百多人,太常(掌管礼法、宗庙祭祀)认为公孙弘的面试结果为下等,而刘彻看了他的答卷之后,直接认定公孙弘为第一名,任命他为博士(掌管典籍,负责应对天子询问),让他在金马门等待后续任职诏书。
齐国人辕(音“元”)固已经九十多岁了,也被当地选中为品行端正贤良之人推荐给朝廷。
公孙弘看不起辕固,与之共事的时候从来不正眼看他,辕固说:“公孙同志,你应该把心思放在研究学问上,可别学着做谄媚迎合的小人啊!”
有很多儒生学者也都对辕固有看法,经常有人说他的坏话,辕固后来只好声称自己年纪大,辞官回家养老了。
那时,蜀郡、广汉郡、犍为郡、巴郡发动大量人力修建通往西南蛮夷地区的道路,一路上崇山峻岭,很多时候需要凿通山体才能继续前进,而粮食物资则需要从一千多里以外的地方才能运送过来。
就这么修了好几年,工程推进的非常慢,负责修路的士卒也都忍饥挨饿、筋疲力尽,被饿死的、水土不服病死的人有一大堆;再加上西南蛮夷在这几年间叛乱了好几次,朝廷发兵前去讨伐,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且投入了巨大的经济、人力成本。
刘彻对此非常发愁,便派出公孙弘去考察具体情况,看能不能想出什么好主意解决当前的困局。
公孙弘视察完毕回来报告,说西南蛮夷地区不值得浪费这么多资源,可以放弃对那块地方的掌控,遭到了刘彻的拒绝。
每次在朝堂上商议国事的时候,公孙弘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让刘彻自行抉择,即使没有采用他的建议,也从来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拂刘彻的面子。
久而久之,刘彻看出公孙弘是一个谨慎、厚道的人,不仅说话清晰有条理,对法律条文烂熟于心,而且还能用儒家学说解读各项条文,刘彻十分欣赏他的才能,一年之内就把公孙弘提拔为左内使(掌管冯翊地区)。
公孙弘上奏的事情如果刘彻认为不可取,他也不会在朝堂之上提出反对意见,为了让刘彻转变心意,时常与汲黯互相打配合:
汲黯先单独找刘彻谈话,然后公孙弘再紧接着进去敲边鼓,刘彻很吃这一套,经常对他俩提出的观点赞不绝口,因此汲黯与公孙弘逐渐成了刘彻身边的红人。
有一次,公孙弘与公卿在私底下约好了,一致向刘彻劝谏某事,然而等众人都到了刘彻面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劝说,结果公孙弘当场反水,转而反驳公卿的提议,支持刘彻的看法。
汲黯见状,当众指责公孙弘:“我早就知道,齐国人都是些心怀狡诈、言行不一之人!公孙弘你不是早就与各位约好了吗?怎么到了陛下面前全都变了!你可真是个不忠不义的小人!”
刘彻问公孙弘是怎么回事,公孙弘马上道歉,说:“懂我的人,自然知道我是忠于陛下的;不懂我的人,当然会认为我不忠。”
这话竟然把刘彻糊弄了过去,后来只要有近臣诋毁公孙弘,刘彻反而会对公孙弘更加信任与优待。

六年(壬子,公元前129年)
1.冬天,开始征收商人的车船税。
2.大司农(掌管盐铁、租税等财政收支)郑当时说:“我提议,从长安开始修人工渠,连通渭水与黄河,如此一来,不仅函谷关以东的粮食运输起来更方便,其间足足有一万顷田地,这条人工渠还可以灌溉沿路的农田。”
春天,刘彻下诏调动几万人,按照郑当时说的那样修建人工渠。
用了三年时间,人工渠修建完成,通水之后确实更便于运粮,也让庄稼的长势更好了,老百姓都获得了实打实的好处。
3.匈奴攻入上谷郡,杀害当地官民,抢夺百姓的财产、牲畜。
刘彻派车骑将军卫青从上谷出兵,骑将军公孙敖从代地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郡出兵,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郡出兵,每位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在边境与胡人交易的市集城关附近交战。
卫青带兵到达龙城,斩杀、俘虏了七百名胡人。
公孙贺没有任何收获。
公孙敖被胡人部队击败,损失了七千名骑兵。
李广也战败了,被匈奴人活捉。
匈奴人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之间,用网兜将他拖住,就这么走了十多里路,李广一路上都在装死,后来趁匈奴人不注意一跃而起跳上马背,抢走了一把弓,策马飞奔向南而去,这才得以逃回汉军军营。
刘彻把公孙敖、李广打入监狱,准备将他们处斩,后来下令免死、被贬为平民。
四位将军之中,只有卫青被封为关内侯。
卫青虽然是低贱的奴仆出身,但是他身手矫健,骑马和射箭的功夫相当了得,智谋与勇力都十分出色,在官场上对同僚们也都谦卑有礼,在军营中对手下的将士们也都充满关怀。卫青与他人的关系处理的都非常和谐,士兵们也愿意为他出力卖命,正是因为他管理军队、指挥作战都有过人的才能,才使得每一次出兵都能有所收获。
刘彻对这四位将军的处理方式恰到好处。自此,朝廷上下、社会群众才发现刘彻确实是一位明辨是非、处事合理的皇帝。
4.夏天,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蝗灾。
5.六月,刘彻到达雍县。
6.秋天,匈奴多次侵扰边境,渔阳郡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
刘彻任命卫尉韩安国为材官将军,带兵在渔阳驻扎。

元朔元年(癸丑,公元前128年)
1.冬天,十一月,刘彻下诏:“我之前那么多次强调,要各地推举清廉、忠孝的人才,就是希望将这一行为常态化,继承先帝的美德,光大汉室的荣耀。
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落,也必然会有忠诚可靠之人;
即使是三个人同行,其中也必然有人值得我学习。
然而现在有不少郡县对推举人才这事儿出现了懈怠的情况,甚至有的地方一年连一个人都拿不出来,就是因为当地官员没有好好执行我的政令,让那些有德行、有才华的人怀才不遇。
推荐人才应当获得赏赐,阻塞进贤之路必须遭受严惩,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现在我下令,好好调查调查二千石官员,不按要求推举人才的全部定罪!”
有关部门提出:“不推荐忠孝之人,表明官员不执行朝廷的政令,应当按大不敬论处。
不推举清廉之人,表明官员识别人才的能力低下,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应当罢免官职。”获得了刘彻批准。
2.十二月,江都易王刘非去世。
3.卫夫人生下了皇子刘据。
三月甲子日,刘彻立卫夫人为皇后,赦免天下全部囚犯。
4.秋天,匈奴率领二万名骑兵攻入大汉边境,杀害了辽西太守,有两千多人都遭到了匈奴人的抢掠。匈奴将韩安国的堡垒团团围住,然后又在渔阳郡、雁门郡大肆烧杀抢掠,这两个郡各自都有一千多人丧命。
韩安国带领部队向东迁移,在北平屯扎。
几个月过后,韩安国在军营中病逝。
刘彻再次起用李广,任命他为右北平太守。
匈奴非常畏惧李广,称他为“大汉飞将军”。匈奴听说李广接管韩安国的军队,吓得好几年都不敢侵扰右北平地区。
5.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人从雁门郡出兵,将军李息带兵从代地进发。
此次战役,卫青斩了几千名匈奴士兵。
6.东夷薉(音“汇”)君南闾带着二十八万人投降于大汉,刘彻将他们的居住地划分为苍海郡;为了供养这么多人口,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提供的待遇与当初给夜郎等南夷小国的福利、恩惠差不多,钱与人基本都由燕地、齐地提供,搞得这两个地方叫苦连天。
7.本年,鲁共王刘馀、长沙定王刘发去世。
8.临菑人主父偃、严安,无终县人徐乐陆续上交奏书谈论当世之事。
早年间,主父偃在齐国、燕国、赵国之间游历,都没有遇到赏识自己的人,和那些儒生学者的关系也搞不好,大家都排挤、孤立他。
主父偃家境贫寒,也找不到人愿意借给他钱,只好往西边走,进入函谷关来到长安,在皇宫门前递交奏书。
奏书早上刚刚交进去,到了下午刘彻就要求召见。
主父偃在奏书中说了九件事,其中有八件事都与法律条文相关,其中一件事谈及讨伐匈奴。
这封奏书中说:“《司马法》提到:‘一个国家就算再强大,如果崇尚武力、挑起战争,那么必然会灭亡;天下四海就算再稳定,如果不注重警戒守备、不提高军事实力,那么迟早会迎来危机。’
愤怒,容易让人失去理智,做出一些违背常理的事情;
战争,充满着危险与杀戮,会对国家造成巨大的损耗;
抢夺,让人变得残暴不仁,争抢蝇头小利会有损大义。
如果只顾着打胜仗,不停地用兵作战、攻城掠地,总有一天会被反噬。
“曾经秦始皇四处征战攻伐,吞并六国,兼并天下,已经被打胜仗冲昏了头脑,准备再次发兵进攻匈奴。李斯劝阻道:‘不能再打了。匈奴的地盘上连城池都没有,游牧迁徙、没有固定居所是他们的常态,如果您派兵驻扎在那边,他们隐藏在深林草泽中不出来,这样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如果您派出少量的精锐部队深入敌庭,携带的粮食一定无法支撑军队作战到最后;
如果带上运粮部队一起出发,那么整支队伍的运行速度将会极大减缓,成为打仗时的拖累。
胡人的土地面积不够大、土壤贫瘠不适合种粮,就算打下了他们的地盘,对您而言作用也微乎其微;
胡人的习性与中原人不一样,难以服从中原的礼仪规范,思维方式、行为逻辑也与中原人大相径庭,就算您俘虏了这些人,他们也不会听从朝廷的指挥。
如果战胜匈奴之后,就坑杀降卒、处死俘虏,这不是胸怀天下的民之父母干出来的事情;如果为了攻打匈奴,造成了严重的国力损耗,这反而让那些胡人看了笑话。
由此可见迫不得已不要轻易讨伐匈奴,不会有好下场的。’
秦始皇根本不听李斯的劝阻,让蒙恬带兵大举进攻胡地,确实如他所愿,开拓了一千多里的国土面积,国境一直延伸到北河。
然而这块地方要么是沼泽,要么是大面积的盐碱地,根本种不出一颗粮食,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竟然再次调动天下所有的青壮年男子戍守北河。
部队在外驻扎了十多年,期间不知道死了多少人,然而最终也没有办法越过北河一步。
难道是因为缺人吗?难道是因为兵马不够吗?是因为实际地理环境,以及中原士兵不服当地水土决定了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秦始皇根本不管这些,强行调动人马拉车、运粮,从沿海的东莱、琅邪一直把粮食输送到遥远的北河——出发时带着三十钟重(约1.3吨)的粮食,然而也就只有一石(约30公斤)能够顺利到达北河。
男人在地里累死累活、没日没夜地耕作,根本够不上粮食消耗的速度;女人在家中夜以继日、辛辛苦苦地纺织,也完全满足不了布匹的大量需求。
老百姓都为了讨伐匈奴这事儿把家底都掏空了,把精力都耗尽了,谁还顾得上去管那些鳏夫、寡妇、独居老人、残疾人士呢?在街上走几步就能看到尸体,这场面简直惨不忍睹——
大概就是因为天下人受不了秦皇帝的压迫,反抗斗争的血脉才觉醒了吧!
“后来天下的掌控权落入高皇帝手中,他也希望开疆拓土,拓宽边境,得知匈奴在代谷的疆界之外,便准备带领部队前往讨伐。
当时御史成进劝道:‘陛下,您不能这么做啊!匈奴的习性就是时而像兽群一样聚在一起,时而又像飞鸟一样各自散开,聚散自如、非常灵活。
如果想要带兵攻打他们,等您的部队到了,匈奴早就跑没影儿了,到时候您也就只能望着一片空无人烟的土地干瞪眼。
如今您准备气势汹汹地进攻匈奴,在我看来这样真的非常凶险!’
高皇帝没有听取成进的劝告,直接兴兵直入代谷,结果被匈奴围困在平城。
后来高皇帝对此事感到非常后悔,于是派出刘敬与匈奴商定和亲之事,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发动过与匈奴之间的战争了。
自古以来匈奴就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像蝗虫一样抢掠、啃噬一番之后飘然离去,这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常态,这与匈奴游牧、野蛮的本性是相匹配的。
从有虞、夏朝、殷商、周朝开始,监督管理的眼光就没在匈奴身上停留过,只不过把他们当作一群未开化的禽兽一般对待,甚至连人都算不上。
陛下您就算不看远古朝代对匈奴的态度,那么您也应该能看到最近这几十年帝王们在匈奴手上吃的亏吧!而且只要发动一次战争,就是老百姓遭罪受苦的开始,这才是我真正担心的啊!”
严安呈上奏书,说:“当今社会,人民群众铺张浪费、奢靡成风,车辆马匹、衣服皮草、家宅庭院都搞得一个比一个华丽、精美,听音乐都必须听音色柔和、具有节奏感的乐曲,穿衣服都必须要让服装上绣满五彩斑斓的花纹,吃东西都必须摆上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大家争相攀比,巴不得让别人知道自己多么有钱。
看到什么美好的事物,就想要得到它,这是人们的天性,然而放纵这种天性,就相当于引导民众追求物质享受,崇尚奢侈无度的生活方式。
一旦沉迷于满足物欲无法自拔,将会造成没有节制的浪费。有限的社会、自然资源难以填补人们无穷无尽的欲望,最终整个社会的民众将不再脚踏实地的务农耕作,不再勤勤恳恳从事生产劳动,而是争相追逐那些能满足攀比之心、提供物质享受的事情。
支撑享乐与攀比的根源是金钱,然而钱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
为了短时间内得到大量的金钱利益,官员、知识分子可以不顾廉耻地招摇撞骗,带刀携剑的人可以肆无忌惮的杀人抢夺。大家都被奢靡的物质生活鬼迷心窍,即使欺骗、抢夺甚至背上人命都丝毫不觉得脸红羞愧,正因如此,触犯法律的人才越来越多。
微臣不才,我愿意制定一些制度条文,约束人民群众的行为,防止他们过度追求享乐而造成无法预料的后患。
我相信这些制度实行以后,可以让穷人与富人都各得其所、互不干扰,重新让社会回到和谐稳定的轨道上去。
只要民众能够安于现状、知足常乐,那么攀比、竞争的心态自然就消失了;
没有了嫉妒与怨恨,那么为非作歹的人也就不会再出现了;
没有人违反法律、触犯禁令,那么受到刑罚的人就会大幅减少;
受刑的人越来越少,那么世间的阴阳之气将会归于平衡稳定,天下万物就会呈现出一番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过去,秦皇帝志得意满,过分地骄傲自大,想让边境以外的民族也感受秦王朝的强大与恐怖,于是派出蒙恬率领部队讨伐胡人,又派出卫尉屠睢率领水军部队进攻越人。
那时,秦军一只军队在北方的胡地,一只军队出使于南方遥远的越地,胡人、越人为了自保,四散逃去,躲进深山老林里无影无踪,以至秦军无法与匈奴、越人拼杀交战,既没有斩获数、又没有人可以俘虏,满目都是荒地根本无法屯田,然而必须按照朝廷的指示,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在外行军十多年,男人在前方披着铠甲作战,女人在后方一刻不停地运粮,老百姓的生活早已毁于一旦,所有人仿佛都是为了替秦皇帝打仗而存在的工具人,身处于炼狱般的境地,有很多人在半路上就绝望地选择了自杀,放眼望去一路上全是尸体。
后来秦始皇去世,天下各地的人再也受不了这样的压迫,开始站起来与秦王朝做抗争,终于成功将秦王朝彻底推翻消灭。
这一切都是因为秦皇帝无节制地发动战争而导致的。
周朝是因为周天子手中的权力太小、实力太弱从而覆灭,而秦朝是因为秦皇帝崇尚武力、强取豪夺从而消亡——
朝代的更替永远离不开强与弱的失衡。
如今陛下您已经收服了西南蛮夷:
夜郎国自觉地入朝觐见;
羌地、僰地也归附于朝廷;
薉(音‘汇’)州也在您的威名下俯首称臣;
这些地方已经开始修建城池、安排朝廷官员镇守;
现在您又派兵进攻匈奴,放火烧毁了匈奴人的龙城,收获了赞美声一片。
以上这都是臣子想博取功名、建功立业从而创下的成绩,然而这可不是天子应该重视的事情啊,像这样发展下去人力、财力迟早会被掏空的。”
徐乐的奏书上说:“我听说导致一个王朝覆灭的关键在于‘土崩’,而不是‘瓦解’,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
什么叫‘土崩’?就是秦朝末年那种情况。
陈胜既不是掌控一方土地的长官,又不是王侯、公卿、名门望族的后代,他在当地的名声也很一般,既不像孔子、曾子、墨子那样受人尊敬爱戴,也不似陶朱(即 范蠡)、猗(音‘一’)顿那般富有。
然而在这种近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陈胜袒露上身、振臂一呼,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后,所有人都跟着他一同发兵起义,这是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太久了,然而身为掌控天下的统治者对此却毫不知情,还继续进行残暴无度的压迫;
就是因为人民群众心中充满怨恨,巴不得秦皇帝早点下地狱,然而高高在上的秦皇帝却根本听不到民众的心声与呐喊;
就是因为整个社会风气已经变得乌烟瘴气、不可救药,百姓们被折磨得人不人鬼不鬼,早就顾不上礼义廉耻、早就抛弃道德修养了,然而秦皇帝还不赶紧调整政策发展方向,仍然一个劲的剥削人民、加重刑罚。
陈胜就是凭借这三点,煽动天下人心,点燃所有人反抗暴秦的强烈情绪,让秦皇帝一瞬间站在了全天下人的对立面——
这就是所谓的‘土崩’。
所以说,一个王朝覆灭的关键就在于‘土崩’。
“什么叫‘瓦解’?就是吴国、楚国、齐国、赵国等起兵作乱的局面。
当时七个诸侯国联合起兵谋反,每一个诸侯王都手握一万辆兵车、十万名披甲战士,如此强大的军事实力完全足够镇守一方郡国,如此丰厚的经济实力也完全能够让当地百姓为之所用。
然而在这种权力、实力、地位全部齐备的情况下,竟然无法撼动一点长安的地位,最终成为中央朝廷的手下败将,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些诸侯王的实权与兵力都比陈胜这个卑贱的普通人要优越太多,只不过是因为在那个时候,大汉皇帝还没有失去民心,列位先帝们对百姓的仁德、恩惠还没有被人忘却,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没有人想打破这份难得的安宁。
正因如此,诸侯王起兵造反的时候得不到任何百姓的支持,只不过是一群对朝廷有意见的贵族们的自一场闹剧了——
这就是所谓的‘瓦解’。
所以说,一个王朝覆灭的关键并不在于‘瓦解’。
圣明的君主必须要搞清楚‘土崩’与‘瓦解’之间的差别,这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
“前段时间,崤山东部地区连续几年收成不好,您也没有下达命令免除百姓的赋税徭役来减轻他们的生存压力,以至于现在老百姓的日子非常不好过,然而您又准备大量征兵讨伐匈奴。
按照前面所说的,压迫群众只会让民间怨声载道、惶惶不可终日。
在社会上造成恐慌,就容易发生动乱;一旦老百姓发生动乱,就离‘土崩’不远了。
英明贤德的帝王深知一个朝代兴衰起落的原因,清楚人民群众的力量有多么强大,所以他们才推行仁政善令,注重百姓的生活质量,保障社会的稳定安宁,这样才能把灾难掐灭在刚萌芽的阶段——
这就都是为了不引起全民的反动情绪,压制住‘土崩’的兆头,确保王朝的延续与繁荣发展。”
刘彻看完奏书后,马上召见了这三个人,对他们说:“你们之前都在哪儿呢?怎么这么晚才来见我!”然后将三人全部任命为郎中(天子随从)。
主父偃尤其受到刘彻的重用,一年之中被提拔了四次,成为了中大夫(评议政事),朝中的臣子们不希望他在刘彻面前说自己的坏话,于是纷纷给主父偃送礼行贿。主父偃收到的贿赂加起来有千金。
有人对主父偃说:“你太嚣张了!”
主父偃说:“就算我活着的时候当不了诸侯,吃不了五鼎(牛肉、羊肉、猪肉、魚肉、麋鹿肉)盛宴,至少也要在五口大鼎之中被烹煮而死!”

二年(甲寅,公元前127年)
1.冬天,刘彻赏赐给淮南王刘安坐几、手杖,以示尊崇与恭敬,允许他不入朝觐见。
2.主父偃对刘彻说:“古时候那些诸侯拥有的地盘也就只有几百里,与朝廷掌控的地盘比起来相当于是九牛一毛,管理起来非常容易。
然而现在这些诸侯国动不动就几十座城相连,坐拥一千里地,如果不对他们严加管控,肯定会逐渐生出骄纵僭越的心思,容易惹出大麻烦;
如果对他们管得太紧,不服从管理的诸侯王又会联合起来,威胁到帝王的地位;
如果找由头削减他们的封地,那就会像七国之乱那样立刻发生反叛,晁错就是因为这件事情而含冤而死。
如今有些诸侯王的儿孙后代都已经有十几个了,要是只允许他们的嫡长子承袭王爵,那么其他的儿子同样身为诸侯王的亲生骨血,但是继承不到一寸一尺的土地,这还怎么展现大汉儿女对父母先辈的忠孝与仁义?
陛下应该下令,让诸侯王的儿子们每个人都能继承封地的一部分,并获得对应的侯爵,这样诸侯子弟们肯定会对陛下感恩戴德。
您让诸侯王的每一个儿子都能受到大汉的恩泽、继承先父的遗土,感受到您对他们的关怀的同时,也切实削减了诸侯王封地的面积——
名义上让每个诸侯子弟都分到了封地,然而这是在原封地的基础上进行划分,实际上已经在无形之中弱化诸侯的实权了。”
刘彻便按照主父偃的提议施行了“推恩令”。
春天,正月,刘彻下诏:“如果有诸侯王想把自己的封地划出来分给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让子弟们都感受到父王的恩情,都尽管向我提交申请,我会为他们定下对应的侯爵名称。”
诏书颁布之后,陆续有诸侯王提交申请报告,诸侯国开始越变越小,诸侯子弟们也都得到了侯爵的荣誉。
3.匈奴攻打上谷郡、渔阳郡,当地一千多名官民命丧匈奴之手。
刘彻派出卫青、李息从云中郡出兵直达陇西,在北河以南进攻匈奴的楼烦部落与白羊部落,俘虏了几千胡人,收获了一百多万匹牛羊牲畜,把楼烦王和白羊王赶跑后,拿下了北河以南的土地。
刘彻下诏封卫青为“长平侯”。
卫青的校尉(负责军队的指挥管理)苏建、张次公都立下了军功,分别封为“平陵侯”、“岸头侯”。
主父偃说:“北河以南土壤肥沃、适合耕种,又有北河作为天然阻隔,当初蒙恬就是在这个地方修建城池抵御匈奴,既不需要朝廷派出人马输送粮食,又拓宽了中原的国土面积,这可是对付匈奴的战略要地啊!
陛下您也应该在此地修建城防、派兵戍守,这样打起匈奴来就更方便了。”
刘彻让公卿讨论主父偃的提议,大家都认为此计不可行。
然而最终刘彻还是采纳了主父偃的计策,在北河以南设置朔方郡,让苏建带着十多万人紧挨着北河修建朔方城,加固修缮秦朝时期蒙恬所建的边塞设施。
在修建朔方城的过程中,崤山以东地区的郡县都倍感压力:
老百姓都为此事奔波辛劳,不仅是人力上的消耗,还花费了将近一百万钱,几乎掏空了各郡县的仓库储备。
就连朝廷也放弃了上谷郡的一些地势险峻、陡峭难守的地区,把造阳之地让给了匈奴。
4.三月三十一日(乙亥),发生了日食。
5.夏天,刘彻下令招募十万人入驻朔方城。
6.主父偃对刘彻说:“茂陵邑刚刚设立,目前还没有人居住,身负勇力的豪强、腰缠万贯的富商极易引起社会动乱,您可以下令让这些人搬到茂陵邑居住。
不仅能让京师周边地区增加一些人气,还能把分散在各地的不稳定因素全部控制起来——
这就叫做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铲除了社会的隐患。”
刘彻听从了主父偃的提议,要求郡国之中的豪强大族、资产超过三百万钱的有钱人都入驻茂陵邑。
轵(音“止”)县人郭解是崤山东部地区的著名侠客,他也在此次搬入茂陵邑的人员名单当中。
卫青替他说话:“郭解家里穷,不适合搬迁。”
刘彻说:“郭解如果真是一个普通老百姓,那怎么会劳烦将军为他说话呢?我看他一点儿也不穷吧!”
最终刘彻还是坚持把郭解一家全部转移到了茂陵。
郭解眼里揉不得沙子,芝麻绿豆般的小矛盾都必须要报复,因此他为了复仇杀了不少人。
刘彻得知郭解的恶行之后,立刻派人抓捕,然而他之前犯下的杀人案都是在大赦天下以前干的,按理说不应该给他定罪。
轵县有一位儒生学者,有一天他在某一个人家中做客,说:“郭解只不过是一个奸邪小人,凭什么称他贤德?”在座的人当中,有个人听了儒生的吐槽后二话不说就把他杀了,还不解气,于是把他舌头也割了下来。
因为这人看上去是为了郭解被骂而杀人,当地的官员就把这笔账算在了郭解的头上,但实际上郭解并不知道这件事,也不知道那个人到底是为什么杀人。
官员经过调查后认定郭解无罪。
公孙弘说:“郭解身为一个底层人民,仗着一身胆气行侠仗义、结交豪强,别人犯了一点小错动辄杀人。
他在社会上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崇拜他、跟风学他的行事作风的人不在少数。
就算这次他不知道到底是谁杀的人,但是这比他亲自动手杀人还要过分!应该给他定为大逆不道之罪!”
郭解最终被夷灭全族。
班固点评:
【古时候帝王统治天下,给诸侯分封郡国,从九卿、大夫直到平民庶人,都有对应的赏赐等级。正是因为有明确的等级划分,人们才会本分有礼地对待自己的上级,地位低的人也不会有所僭越,不会侵犯到地位尊贵之人。
周天子的权力逐渐衰微以来,无论是礼乐制度的修订还是征战讨伐,都由诸侯来决定;齐桓公、晋文公之后,诸侯国中的大夫开始世代掌管本国的政权,由大夫的家臣来宣布政策号令。
等级尊卑制度越来越无人看重,一直到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分分合合,由此诞生了著名的战国四君子——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这四个人都是王室宗亲,凭借自己尊贵的身份与独特的人格魅力,结交世间的英雄豪杰、能人异士,就连擅长偷盗之人、会学鸡叫之辈能成为他们的门客,得到优厚的礼遇。
后来赵国国相虞卿宁愿离开自己的国君、抛弃整个赵国,也要自己的患难之交魏齐一同逃走;
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看重与平原君赵胜之间的关系,让人偷走魏王的符节凭证,谎称魏王命令、夺走晋鄙的军队,就为了奔赴赵胜解决他的燃眉之急——
这么做的目的,都是为了在诸侯中获得美名,提高自己的在社会上的名气与地位,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也就是那四位君侯了。
他们为了自己的好名声,忙着拉帮结派而背离了自己的君王,自己的份内职责、为国立功的事情他们是一点儿都不做。
后来汉朝建立,重在让老百姓修生养息,并没有制定严格的法律制度管理诸侯,所以前代的弊端一直没有得到修正。
正因如此,才造成了如下局面:
代国国相陈豨出行时有千辆车驾跟随,吴王刘濞、淮南王刘长与一千多名门客往来;
外戚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能够在京师横行无忌;
底层人士出身的游侠剧孟、郭解能游走于权贵、来往于郡县之间,就连公卿王侯都对他们都有三分忌惮,以至于平民百姓崇尚他们的英雄事迹,从而争相效仿。
即使这样的人最终的下场是受刑伏诛,然而他们的名声也会长久的在民间传扬开去,如同为营救卫侯姬辄而死的季路(即 子路)、杀害宋缗公的仇牧一样,就算付出性命也对曾经的所作所为毫不后悔。
所以曾子说:“天子执政有误,人民就不知道该遵守什么。”
如果天子没有为臣民们做出好的榜样,没有让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思想逻辑,没有用礼仪规范统一百姓的行事作风,那么人们怎么会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呢?如果民众不知道正确的思想、行为方式,那么他们又将如何改正呢?】
【按照古时候的规矩来评价:
春秋五霸(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公),动摇了夏商周三代帝王(夏禹、商汤、周文武)创立的中央政权;
战国六诸侯(齐、楚、燕、赵、韩、魏),撼动了春秋五霸尊崇周王室的约定;
战国四君子(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促成了战国六诸侯的混乱与分裂——
他们违反了当前社会环境下应当遵守的礼仪规范,影响了本来正常运行的社会秩序,所以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后果。
像郭解那样的人,只不过是一个身份低贱的小人,却如此不敬畏生命,生杀予夺无所不做,这就已经够死一万次的了;即便如此,他也有温柔善良、关爱弱小的一面,也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为,舍己为人、帮助穷困却从不夸耀自己,可见他具有谦虚退让的优秀品格——这么看来,郭解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才啊!
可惜呀!他做的事情实在是不被主流道德观所接受,只能靠杀人、复仇来展现自己的意志,最终连累的一族人为他丧命,这是他亲手造成的。】
荀悦点评:
【这世上有三种“游”是违背道德的:一个是“游侠”,一个是“游说”,一个是“游行”。
游侠,通过行侠仗义,在群众心中立下英雄豪气的形象,劫富济贫、打击权贵,在上层社会作威作福,结交党羽、发展势力,妄图在人间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篇章。
游说,通过修饰言辞、颠倒黑白、偷换概念,游走于诸侯、公卿之间,用三寸不烂之舌为自己招来无上的权力与无尽的财富,将天下各势力玩弄于股掌之上。
游行,通过顺从对方的心意,谄媚逢迎、苟且求荣,迷惑统治者的心志与思想,在朝堂上、社会中拉帮结派,用尽一切手段谋求名誉与权力,沉迷大权独揽的快感。
这三种行为都是一切祸乱的根基,不仅有损思想道德的培养,也让法律规定难以推行,扰乱人民群众的价值观,败坏社会风气——
这是古时候的帝王眼中需要严肃对待的事情。
天下有四种行业,士(官员、知识分子)、农(农民)、工(手工业)、商(生意人)每个行业的人都应该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份内的工作;如果有人不从事这四类行业中的任何一种,这种人就是无所事事的奸民贼人。
只要奸民不敢为非作歹,就代表这天下已经被治理的非常好了。】
【这三个“游”一般都是在一个朝代的末期才会出现,周朝、秦朝末年尤为严重。
如果天子昏聩无能,那么臣民就没办法匡正自己的行为,制度法令就无法顺利施行,礼法规矩将就此荒废:
仅凭借他人嘴上的赞扬或诋毁,就盲目给人尊荣或罪名,连事情的真伪都不去核实;
仅以私心上的喜好或厌恶,就随意亲近或疏远某人,连这个人真实的品德言行都不进行验证;
仅随着自己心情好坏,就随便对某人进行赏赐或惩罚,连法律规定、规章条文都丢在一边。
天子与朝臣之间互相猜忌、冒犯,一切事情都将脱离原本的发展方向:
既然天子看重言论,那么臣子就极尽所能地修饰真相、欺骗隐瞒;
既然天子看重亲疏,那么臣子在选人用人的时候就用自己亲近偏爱的人,淘汰关系疏远的人;
一个人是善是恶,从不在乎实际行动,而是全凭他人的一张嘴;
一个人是赏是罚,从不按照规定评判,而是全凭统治者的心意。
想要获得利益、财富,没有人走正规途径;想要躲避灾难,没有人用符合道义的方法。
正因如此,曾经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的君子也开始违反礼法规定,而本就素质低下的奸滑小人更是恣意妄为地触犯法律。
每个人都为了追名逐利不惜用下三滥的手段,越级办事、僭越职权,只注重物质与名利上的享受,既不愿意踏踏实实的做事,也不愿意本本分分的做人——如果不加以控制,名利与权力简直能把人变成魔鬼。
有很多人已经完全把基本礼法规范抛在脑后了:
顾不上父子之间的尊卑礼义,反而对宾客礼遇有加;
顾不上骨肉之前的亲情关爱,反而对朋友关怀备至;
顾不上自己道德素质的培养,反而一味追求外在的虚名;
顾不上种地务农、桑蚕纺织,反而天天大鱼大肉、满足口腹之欲。
高官权贵家门口堆满了贿赂与礼品,前来拜访的朋友宾客摩肩接踵,处理的私人事务比本职工作的事项还要多,簿册上记录的个人行程、财货款项比公家执法条文还要繁复——
社会上层人士败坏了主流社会风气,让清正、纯朴的道德风尚逐渐被侵蚀殆尽。】
【圣明的君王不会允许这样的局面产生,他会通过清晰明确的法律规范、符合道德礼义的思想理念,引导、规范人民群众的观念与行为:
通过一个人的实际行动来判定他的善与恶,而不是根据他人的赞扬或诽谤随便定性;
通过事情发生的真实脉络来判断一个人的功与罪,而不是仅靠个人喜好随意赏罚;
通过岗位上的具体业绩、成果来确定一个人是提拔还是罢黜,而不是凭借亲疏远近任意升贬。
如果他人的评价与实际情况不符,这就是谎言;
如果表面看上去的样子与本质内情对应不上,这就是虚伪;
如果诋毁批评原本就不存在的事情,这就是污蔑;
如果说话做事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这就是无能。
只要朝堂内外、君臣上下都有这样的认知,那么就没有人敢做出虚伪的行径,没有人敢污蔑他人,触犯法律、身负重罪的人也不敢怀着不受处罚的侥幸心理,一身清正、遵纪守法的人也不会担心被人泼脏水,走后门、找关系将再也行不通,行贿受贿、收钱办事将不复存在。
抛弃浮华缥缈的言辞修饰,舍弃复杂繁琐的条文规定,禁止混淆是非、歪曲事实的欺诈言论,杜绝投机取巧、钻法律与规则的漏洞;理顺各种各样纷繁杂乱的学说理论,遵循古之圣人遵守的做人理念,培养自身的仁爱善良,提高精神道德修养,用礼仪规范约束自身的行为,用雅乐陶冶高尚的情操——
如果人人都能达到这种水平,那么这将是最完美、最和谐的社会状态。】
7.燕王刘定国与自己父亲燕康王刘嘉的宠姬之间发生了不正当关系,还把自己亲弟弟的老婆抢走,强占为自己姬妾。
刘定国杀了肥如县县令郢人,郢人的兄弟写了一封奏书向刘彻告状,主父偃拿到奏书后,将此事汇报给刘彻。
朝中的公卿大臣一致决定应当诛杀刘定国,得到了刘彻的批准。
刘定国自杀,封地被移除。
齐历王刘次昌和他的姐姐纪翁主发生了不正当关系。
主父偃本来准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次昌,遭到了齐国纪太后的拒绝。
于是主父偃对刘彻说:“齐国的临菑城中有十万户人家,光是市场中收上来的租金都超过千金,城中的百姓衣食无忧,其富裕程度都快赶上长安城中的百姓了。
齐国这么发达富有,如果不是您的骨肉至亲,是不能在这里封王的呀!
现在的齐王与您的亲属关系越来越远了,而且我还听说他品行不端,跟自己的亲姐姐搞到一块儿去了,必须严惩!”
刘彻便任命主父偃为齐国国相,着手处理这件事情。
主父偃到了齐国之后,马上把齐王身边的宦官、侍从抓起来调查,得到的证词当中牵扯到了齐王刘次昌。
刘次昌害怕被处罚,于是喝下毒药自杀了。
主父偃年轻的时候在齐国、燕国、赵国四处游历,没有人赏识,等到他身份尊贵起来之后,回想起曾经不被人重视的不堪时光就暗自愤恨,想方设法把燕国和齐国搅得一团糟。
赵王刘彭祖担心遭到主父偃的报复,便写了一封奏书弹劾主父偃收受诸侯的贿赂,正是因为他收了钱,才建议刘彻实行“推恩令”,让每个诸侯子弟都有封地可拿。
后来齐历王刘次昌自杀的消息传来,刘彻大吃一惊,转而便怒不可遏,认为刘次昌是被主父偃逼得没办法才这样做的,一怒之下把主父偃打入监狱派人调查。
主父偃确实收受了诸侯的贿赂,但是并没有逼迫刘次昌自杀。
刘彻心软了,想留主父偃一条性命,公孙弘说:“导致齐王自杀,使得整个齐国没为郡县划入朝廷,主父偃就是罪魁祸首。
陛下如果不杀了主父偃,将怎么面对齐地的老百姓?又将如何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呢?”
最终刘彻下令夷灭主父偃全族。
8.张欧的御史大夫一职被罢免,刘彻准备任命蓼(音“路”)侯孔臧为御史大夫。
孔臧推辞说:“我家世代都是以研究儒家经典学说为事业的,只愿担任太常一职,继续从事老本行,与我的族弟孔安国一起修订经书、确定礼法,确保古时候的经籍典藏不失传,以便后人参考学习。”
于是刘彻任命孔臧为太常(掌管宗庙礼仪),享受的福利待遇与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大将军)一致。

三年(乙卯,公元前126年)
1.冬天,匈奴军臣单于去世,他的弟弟伊稚斜自立为单于,击败了军臣单于的太子于单(音“丹”)。
于单走投无路投降大汉。
2.刘彻任命公孙弘为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当时,正在调动大量人力打通西南蛮夷地区的通道,在东边筹备苍海郡的基建,在北边大建朔方城。
公孙弘多次劝阻,认为西南蛮夷与北边的胡人地区性价比太低,耗费中原这么多的资源不值得,希望刘彻可以叫停修路与筑城的工程。
于是刘彻让朱买臣等人与公孙弘理论,朱买臣说了十条修建朔方城带来的便利之处,把公孙弘怼得哑口无言。
眼见无法反驳,公孙弘连连道歉,说:“我只不过是崤山东部的一个粗人,确实想不到竟然有这么多好处。那么请陛下专心集中力量修建朔方城,先别管西南蛮夷地区和苍海郡了吧!”
刘彻听取了公孙弘的意见,春天,取消了对苍海郡的建设。
公孙弘家里盖的被子都是粗布做的,吃饭也不怎么吃肉。汲黯说:“公孙弘身为三公之一,拿的工资应该也不少吧,居然还盖布做的被子,这也太假了!”
刘彻拿这事儿问公孙弘,公孙弘说:“是的,我的确盖的是布被子。目前在九卿之中,与我关系最好的就是汲黯了,他现在当着大家伙的面批评我,也确实说中了我卑劣的想法。
身为三公,却像个小官员一样盖布被子,这就是做给外人看的,为了获得勤俭节约的名声,汲黯说的很对。
如果没有像汲黯这么忠心的臣子,您又上哪儿去听这些话呢?”
这番话让刘彻认为公孙弘十分懂得谦虚退让,是个不争不抢、有礼有节的人,往后对公孙弘更加尊重优待了。
3.三月,赦免天下全部囚犯。
4.夏天,四月丙子日,刘彻封匈奴君臣单于的太子于单为“涉安侯”。
几个月之后,于单就去世了。
5.早年间,有投降的匈奴人说:“月氏(音‘支’)以前的地盘处于敦煌、祁连山之间,实力非常强劲,是匈奴单于冒顿(音‘墨读’)带兵将其击溃赶跑,月氏王也被老上单于杀死,脑袋被拿去当做喝水杯。
月氏部落剩下来的人都逃命到了很远的地方,对匈奴人充满怨恨。想要打匈奴人,月氏是最好的帮手。”
于是刘彻就开始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员。
汉中人张骞前来应聘,被任命为郎官,从陇西出发,闯入了匈奴的地盘,然后被军臣单于抓走,被困在匈奴十多年。
后来张骞找机会逃了出去,继续向西往月氏部落进发,走了几十天,到达大宛(音“渊”)国。
大宛国早就听说大汉地大物博、富裕繁荣,一直想与朝廷建立外交关系,奈何找不到途径,这次张骞作为大汉使者到来,大宛王高兴的不得了,立刻派出向导翻译带着张骞到了康居国中转了一下,然后来到了大月氏。
大月氏的太子当上大月氏王之后,带兵进攻大夏国,占领了大夏国的部分土地,当地的土壤肥沃,人民自给自足、安居乐业,再加上基本没有敌人入侵,所以想报复匈奴的心思渐渐变淡了。
张骞在大月氏待了一年多,最终也没有说动大月氏王攻打匈奴,只好收拾行囊准备返回。张骞打算沿着终南山,从羌中地区这条路线返回,结果又被匈奴抓获,被迫在匈奴滞留了一年多。
那时,刚好碰上伊稚斜挤走军臣单于的太子于单,国内乱成一团,根本顾不上管理抓来的那些俘虏、汉人,张骞就抓住这个机会,与堂邑氏家族的一位名叫甘父的奴仆一块儿逃走了。
张骞回朝后,刘彻任命他为太中大夫(评议政事),任命甘父为奉使君。
当初张骞出发的时候,是带着一百多人出去的,十三年后返回长安,只剩下两个人了。
6.匈奴发动几万名骑兵攻入大汉边塞,杀害了代郡太守恭友,掳走了一千多名当地民众。
7.六月庚午日,皇太后王氏驾崩。
8.秋天,刘彻下令停止修建西南蛮夷地区的通路,只设置南夷县和夜郎县,安排了一个都尉进行统筹管理,让犍(音“前”)为郡负责城池的修建与镇守,目的是为了集中力量修筑朔方城。
9.匈奴再次入侵雁门郡,有一千多人被杀死、掳掠。
10.本年,刘彻任命中大夫张汤为廷尉(负责刑狱)。
张汤心中的鬼主意很多,与人相处时善于运用小聪明、小心机,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当时刘彻非常喜欢经典文学作品,张汤也将自己伪装成一个爱好华丽辞藻、长篇大论的人,在董仲舒、公孙弘身边做事;张汤安排千乘人兒(音“尼”)宽为奏谳(音“艳”)掾,负责用古时候的刑法原则与规定审理刑狱案件、提出处理意见。
张汤的办案原则如下:
如果是刘彻想要定罪处罚的人,就交给死抠法律条文、执法过分严格的廷尉监或狱史;
如果是刘彻想要赦免放过的人,就交给灵活解读法条、执法稍微宽松一些的廷尉监或狱史。
因此,张汤处理的刑狱案件都让刘彻十分满意。
廷尉中的有些官员小吏是张汤朋友、亲人的关系户,张汤对他们特别宽容、照顾;张汤也很注重维护与三公九卿之间的关系,经常登门拜访联络感情,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无法阻止他八面玲珑的心。
虽然张汤在执法过程中严苛、斤斤计较,也不那么公正公平,但是由于与同僚之间的关系都搞得还不错,所以在官场上名声非常好。
汲黯好几次在刘彻面前批评张汤:“你可是实打实的九卿啊!既没有把先帝的优秀品德发扬光大,也没有让天下百姓不敢违法乱纪,那就更别提什么让大汉繁荣昌盛、人民衣食无忧、监狱里空无一人了。
你做不到这些,反而一改当初高皇帝简约、明便的法律风格,变得如此繁杂严苛,怎么能这样做呢!
依我看,你将来不会有好下场的!”
汲黯经常与张汤辩论得剑拔弩张,他紧盯张汤执法太过苛刻这一点进行攻击,总是试图用大声说话提高自己的气势,然而张汤完全不虚,不卑不亢地应对汲黯的质问。
见张汤没有被自己的盛气压下去,汲黯十分不爽,骂道:“只会搞文字、案头工作的人怎么能当公卿呢?就像张汤这种人,当上了公卿之后,所有人都会被他搞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了!”

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
1.冬天,刘彻到达甘泉宫。
2.夏天,匈奴入侵代郡、定襄郡、上郡,每个郡都被三万名匈奴骑兵的铁蹄大肆践踏,几千人惨遭杀戮。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948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71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49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21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2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42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97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41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03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34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73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39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55评论 3 31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0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94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62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